农民工养老保障之预期与模式选择(1)
2016-12-20 01:04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农民工养老保障之预期与模式选择(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 农民工预期养老主要由经济、精神和生活料理养老组成。
[摘 要] 农民工预期养老主要由经济、精神和生活料理养老组成。我国农民工群体以其人口规模大、执业风险系数高、务工收入低、传统保障功能丧失和现有保障制度难以覆盖为诉求,彰显了建立养老保障之必要。农民工未来养老选择,应在传统家庭、土地养老的基础上,推行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养老和自愿合住、公寓居养等养老保障模式。 [关键词] 农民工;养老;预期需要;保障模式 Abstract:The pension anticipation for migrant workers is composed of economic,spiritual and life tendance. It’s necessary for us to establish pension system for China's migrant workers due to their large population size,high risk practicing factors,low income,lack of traditional support functions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pension support system. The future pension selection of migrant workers,based on traditional family pension and land pension,should be built on such protection modes as social insurance,commercial insurance,voluntary chummage and apartments habitat raising and so on. Key words:migrant worker;pension;anticipated demand;protection mode
根据农民工进入老年期的社会生存发展特征、体能变化与余命生活需要,其预期养老主要由经济、医疗照顾、精神和生活料理养老等构成。经济养老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后日常生活料理照顾的物资支出。医疗照顾主要指为农民工年老后提供的医疗保险、日常保健、疾病诊治以及医疗护理服务等。精神养老主要解决农民工年老后的老有所乐、精神有所寄托的心理支持。生活料理养老主要针对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或不愿意自理老人的余命生存提供的养老保障措施。然而,随着我国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生产结构的变化,出现了进城农民工规模与中国城市人口生产倒金字塔发展态势狭路相逢、农村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与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并存[1]的趋势,农民工的未来养老保障问题浮出水面。因为养老保障的制度特征是事先预期积累,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积累周期。无论农民工在退出劳动领域后回到农村还是滞留城市安度余命,为需求各异的第一、二、三代农民工设计养老保障与照顾措施,是当前中国政府与社会要思考的问题。它关系到未来中国农村家庭乃至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1 农民工养老保障的现状分析
1.1 养老保障受养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在市场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已形成了人口基数大,未来受养人口多的农民工群体,其规模在两亿人以上[2]。很多地方的第二、第三代农民工都撂荒进城经商或从工,根本不愿意也不会耕种土地,贫困农村地区更为严重。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一直是城市中的低收入或弱势群体。加上我国城市人口生产倒金字塔状况的逐渐形成,使受养人口大大超过供养人口。对于这样偌大的农民工储量,在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土地和集体养老保障缺失的情况下,完全由政府或本来就收入低下的农民工自己承担养老保障支出是力所不及的。如若不及时建立农民工养老
社会保障,若干年后将带来极大的社会赡养负担,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1.2 较低的务工收入难以为预期养老积累
养老积累有经济的周期性要求。一般靠劳动者在劳动年龄内的个人储蓄积累,或购买商业保险或退出劳动领域后的子女提供,或政府为农民工养老保障负责来实现。然而,当今中国的农民工无力也没有意识为自己进行养老保障积累。只要居住在我国的欠发达和不发达农村地区,由于其经济不发达和自身文化、劳动技能等素质较低,转移出去后只能从事一些脏、累、苦、毒、害等技术含量低、报酬少[3]且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这些工作增加了他们罹患职业病或遭遇职业伤亡风险的因子,进而增加了他们对即期的医疗支出而降低了对预期养老的积累。比如,我国的第一代农民工,正好是我国人口生产的多子女人群,正赶上我国子女教育、医疗乃至住房消费的高支出时期,其劳动年龄内的务工收入全部用于子女教育、医疗与住房等支出,个人储蓄积累养老未能提上日程。他们的子女(第二、三代农民工)正在经历和将继续经受我国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
就业压力期10-15年左右,严酷的社会竞争和廉价的劳动所得使他们也难以为老人提供养老积累。据报道,我国农民工收入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间。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至500元的占29.26%,500至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只占27.90% [4]。贫困地区农民工只在4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