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一、热点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全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特别提示: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加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更是将农民增收问题列为头等大事,故对此专题应格外关注。
三农指农业 、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三、知识梳理:
1、历代中央政府(特别是汉、唐、元、明、清初)推行的促农发展的措施、作用和历史启示。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棉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4)东汉:光武帝九次下达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
(5)三国:曹魏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和租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7)唐朝: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唐玄宗前期大力发展生产,精简官吏裁汰冗员。
(8)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作物交流;
(9)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推广植棉等;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如玉米、甘薯等);
(10)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帝实行更名田;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2、历代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1)历代农具的发明、引进和推广:
①先秦:商周仅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②秦汉:铁器在秦朝时传到珠江流域,汉朝时又传到西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已传到珠江流域;
③魏晋南北朝:曹魏马钧发明翻车;西北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中国大学排名
④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等农业工具;
(2)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①先秦:半坡种粟、麻;河姆渡种植水稻;西周时农作物种类增多,包括后世大多数农作物都有种植。
②两汉: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东汉时已有双季稻;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③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为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称我们在重要的粮产区。北方的河西走廊、辽东等边疆地区得到开发,茶树种植推广。
④唐朝:圩田种植高产水稻,江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两年三熟制在南方推广,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外来作物莴苣、菠菜等得到种植。
⑤宋元: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到江淮地区;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棉花种植遍及南北。
⑥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等引入我国。
⑦清朝: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3、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尤其需重点把握)。
(1)土地制度的演变:
类型: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国有制(如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
演变:①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②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王田制:新朝王莽实行,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
④屯田制:分军屯、民屯两种;
⑤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实行,隋朝及唐朝前期继续推行。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⑥更名田:清初,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
(2)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演变:①贡赋制:夏、商、周时期实行,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
②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标志着井田制的开始瓦解。
③编户制度:西汉时,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负担有四项:田租、算赋和口赋、徭役、兵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④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和兵役。
⑤租庸调制:隋唐实行。租是田租,调是户税,庸是指纳绢(布)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⑥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的结果。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⑦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其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纳税。
⑧一条鞭法:明朝后期由张居正颁布实行。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使赋税开始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⑨地丁银:清初雍正帝实行,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汉唐以来实行的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彻底松弛。
趋势:①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步向土地和财产为主转变(如唐朝的两税法);
②赋税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如一条鞭法、地丁银);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③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一条鞭法);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如两税法);
⑤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如租庸调制)。
4、垦荒的利与弊、经验与教训。
(1)表现:①春秋战国: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许多私田; ②西汉:全国耕地面积扩大到八百多万顷; ③三国:魏、蜀、吴都实行屯田,使荒地得到开垦; ④南朝:江南土地大量开垦,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北方边疆得到开发; ⑤隋唐: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开垦山地,围湖造田使耕地面积增加; ⑥明朝:鼓励垦荒,明初全国垦田数达8.5亿亩; ⑦清初:奖励垦荒,清初100多年,全国耕地面积增加40%。
(2)利:耕地面积的扩大,保证了农业的正常有序的发展,促进人口的增殖;
(3)弊:过度开垦,造成自然植被的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说明:中国古代自远古到西周,耕垦的区域限于中原与关中部分地区,进入东周后,由于人口的增多,土地私有制的萌芽、产生和确立,以及增强国力的需要,开发土地资源的要求大为增强。
在政府的组织和鼓励下,中原荒地大力减少,垦田迅速向边远地区扩张,如秦始皇曾迁内地人民到珠江流域和河套一带垦荒。汉武帝在西域屯田。三国时期曹魏组织农民和士兵屯田。西晋和北魏、隋唐,先后实行占田制、均田制,将大量空荒土地分给农民开垦种植,同时又实行屯田,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
隋唐以后历代王朝也都重视动员和组织人民开发利用土地,如明初,太祖皇帝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实行屯田。清初以督垦荒地的成绩,作为对地方官吏奖惩的标准。中国古代国家重视人、地这两个农业生产力主要因素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发展,甚至出现繁荣局面的决定性条件。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但盲目垦荒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如历史上黄河流域本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地区,到处是青山绿水。所以,黄河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但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砍伐森林,毁坏草原,年复一年,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变成了今天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再如明末以来长江上游高产旱地作物的引进、人口膨胀、山地陡坡垦殖形成一个怪圈,使森林大量耗损造成水土流失的不可避免性。
5、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
统治者为什么重视农业?因为农业的发展:(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