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析唐代以幽州为中心地区人口流动

2017-09-09 06:13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试析唐代以幽州为中心地区人口流动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毕业 提要: 以蓟城(或称幽州城)为中心的
毕业

提要: 以蓟城(或称幽州城)为中心的幽州地区,处于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接的特殊地理区位,在与民族变迁剧烈、人口流动频繁的唐代,幽州地区在中古时期格局变迁的大势中,从重心边缘次中心逐渐向政治重心中心区转移,成为对历史大局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地区。本文试图通过归纳唐代以幽州为中心人口流动的种种表现和特点,探讨这1地区社会变迁中的人口基础。

关 键 词: 唐代  幽州  人口流动 

 

1、  唐代幽州历史地位及地理界定

 

中国历史上,社会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口变动而体现的,人口流动和人口迁徙不仅有空间位移和区域转换,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还反映了社会结构深层改造和社会群体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

在这1历史时期,以蓟城(或称幽州城)为中心的幽州地区(大致相当于今京、津大部分地区及河北部分地区),其人口流动的趋向及由所引起的社会变化,既是唐代社会变迁的

反映,也是幽州本地区历史地位变化的关键时期。

幽州的地理位置有3大特征:首先,它处于中国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接、过渡、转换区,使得这1地区的社会、文化、民族构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经济形态和民族构成、文化取向的转换频率高;其次,以幽州为中心形成多点次中心和向4外辐射的线,是东北亚大区域的主要交通干线,是东北亚贸易往来的中心枢纽,幽州的社会环境和统治集团所属群体意识直接关系到这1贸易枢纽的兴衰与位置;其3,幽州地区是北方民族南下大通道的东缘,是东北民族南下的主要通道,也是中亚民族沿草原边缘两侧向河北、东北地区流徙、进而南下的主要聚居区,在整个东北亚局势变换中,幽州的得失与倾向至关重要。唐宋时期,幽州地区的社会变迁和人口的空间流动,揭开了东北亚政治民族变动的新格局,引发了民族和区域文化的重组。直接作用于中国政治重心东北移及经济重心的东南移,幽州在全国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政治重心边缘次中心逐渐向政治重心中心区转移,这种转变的枢机正是自唐代开始启动,到元朝定型。而人口流动的大趋势,与西北、西南边境人口自天宝末年被迫不断外迁的局面相反,以幽州为中心的河北、东北地区,人口内迁的趋势不仅没有中断,而且继续。唐末5代,西北与中原地区之间人口双向流动呈现停滞状态时,以幽州为枢纽的河北地区仍然是东北、北方人口南下和北方各地区横向流动的大通道。[1]

赵翼有言“唐开元、天宝间,地气自西北转东北之大变局也”。[1]  (卷20,p443)赵翼所谓的“地气”,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治经济重心”。我们讲重心转移,讲唐宋社会变革,幽州地区的变化至关重要。

唐代幽州做为1个行政地理单位,其空间概念可析分为3层含义:第1层含义属狭义概念,指幽州城(或称蓟城);第2层含义,指包括州(刺史)1级辖区所属各县;第3层含义属广义概念,指幽州总管府或节度使所统。囿于史料,狭义的幽州人口流动无法具体和深入;广义的幽州,范围又过大,似不利于集中。因此,本文重点探讨第2层次意义上的幽州。唐幽州刺史辖境、属县前后期屡有变化,大致范围包括今京、津大部分地区及河北部分地区。唐开元年间分幽州辖县渔阳、3河、玉田置蓟州,大历4年置涿州,割幽州之范阳、归义、固安隶之,属幽州都督管辖。因此,幽、蓟、涿仍是3位1体。

唐代,东北地区形势变化非常剧烈,幽州与平、营地区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开元、天宝年间幽州(或称范阳)节度使往往兼平卢节度使,1开始虽然分合不定,但到天宝3载(744)安禄山兼有2镇之后,玄宗委安禄山以重任,使其兼2镇10余年,以后幽州节度使实际上兼领平卢。安史之乱后,肃宗广德元年(763)闰正月,唐廷“仍故地”以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改范阳节度使为幽州节度使。时平卢已陷,又兼卢龙节度使”, [2](卷222,p7141)卢龙最终取代了平卢。幽州(范阳)节度使兼卢龙节度使遂成为定制。[2]但仍有两套使府,2府同处于幽州城内。[3]因此,在叙述中,幽州的人口变化也经常和相关及周边地区重叠。

 

--------------------------------------------------------------------------------

[1]  参见史念海《唐代历史地理》第111-130页,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

 

[2]  安史之乱爆发后,侯希逸被任为平卢节度使,后被迫“浮海入青州据之,平卢遂陷。肃宗因以希逸为平卢、淄青节度使。自是淄青常以平卢冠使。” 见《新唐书》卷144《侯希逸传》,第4703页,中华书局,1975年。

[3]  王永兴先生推测“幽州节度使府可能设在幽州牙城的南部,可以称为南衙,卢龙节度使府位于幽州牙城之北,可以称为北衙”。(见《关于唐代后期方镇官制新史料考释》第403页,收《陈门问学丛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鉴于此,平卢(后为卢龙)军与幽州往往不能分开论述,因此,必要时也将平卢纳入讨论范围。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2、唐前期幽州地区人口流动脉络

 

由于幽州特殊的地理区位,北部草原、东北乃至中亚民族的进出是1种经常性的流动。唐初至安史之乱爆发(755),为少数民族的大量流入期;安史之乱至代宗广德元年(763),社会变动引起幽州地区的人口流动,既有少数民族的流动,因此,我们探讨的重点也是围绕着各民族人口流动。

(1)幽州内外少数民族流动情况

1、唐初—安史之乱 : 以少数民族内迁为主

唐承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之趋势,统1王朝为各地区、各民族的交往和流动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区域空间,不论官方抑或民间这种流动都很活跃。少数民族大量流入幽州主要集中在安史之乱前,大规模流入集中在武则天、玄宗时期。

这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1阶段:隋末唐初阶段

少数民族进入幽州的幅度并不大,数量也有限。东北民族进入幽州的主要有两次,1是武德年间靺鞨突地稽的安置,1是贞观年间高丽降户的安置。

靺鞨突地稽(唐以其部为燕州)是在武德4年(621)唐王朝平定刘黑闼起义时引兵助唐平叛而迁于“幽州之昌平城(后治所有所移易)” [2] (卷190,p5968)的,燕州因之成为幽州界内安置最早的1个羁縻州,但与都督、刺史世袭的羁縻州在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燕州刺史很早就已由中央派遣汉族为官,突地稽死后,其子李谨行并没有接任他的职位,武德9年(626)燕州剌史为王诜,[2](卷191,p6015)先天元年(712)燕州刺史为李琎。[2] (卷210,p6672)燕州在建中2年(781)为朱滔所灭,废为县。同年,取幽州罗城内废燕州廨署,置幽都县,在府北1里,管郭下西界,与蓟分理,燕州至此而废[6]。[3](卷43下,p1019-1020)

高丽降户是因唐太宗征辽而带来的,征辽期间曾将“先集幽州”的“所虏高丽民万4千口”留在了幽州。[2](卷198,p6231)

贞观4年,击败东突厥后,如何安置降众朝廷曾有很大争议,这场争论主要形成3方意见,1种意见主张“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化胡虏为农民”,促其迅速汉化;1种意见主张保留其原有部落组织,以羁縻方式安置在边地;1种意见主张戎狄人面兽心,“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上(太宗)卒用(温)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 ,[2] (卷193,p6075-6077)实际上是采纳了第2种意见,因此,幽州境内也杂居着不少突厥人。

武德、贞观年间,幽州在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关系中仍处于边缘地区,北方的突厥和西北诸民族是民族关系中的重心,少数民族主动与被动的内徙,关注点也主要集中在西北和北边地区,流入幽州的少数民族并未形成规模。当时,虽在燕州设置羁縻州,但对少数民族向幽州的流动并不大,因这时期的流动群还没有大规模向幽州渗透,东北和北方少数民族内徙的主要聚集地和枢纽仍在更靠东北的营州1带。[1]

1部分粟末靺鞨、东突、契丹和奚内迁的过程有1个反复,大致是从唐初于营州设置羁縻州,然后内迁到河南道的青、淄、徐、宋等州,高宗、武则天时北返至幽州境内侨置,集中在良乡、潞县(今通州区)、范阳(今涿县),都离幽州城不远。

第2阶段:武则天、玄宗时期。

周边民族人口向幽州大规模迁移的高潮是在武则天、玄宗时期,以东北各族为主。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营州契丹反叛,引起东北形势的变化,唐遂在幽州设置了数量众多的蕃州,幽州遂成为侨置番州最为集中的州。[4](p200-213)安禄山执掌幽州以后,少数民族继续大量进入幽州。流入的形式主要有几种:

⑴  以蕃州形式安置流入幽州的少数民族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营州界内的契丹因不堪忍受营州都督赵文翙的欺凌,在其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孙)及其内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孙敖曹孙)的率领下,举兵反叛,杀死赵文翙,攻陷营州,原在营州界内安置的羁縻州纷纷南迁,南迁情况如下:崇州奚可汗部落、威州契丹内稽部被安置在幽州,分别侨治在幽州潞县之古潞城(今北京通县东)、幽州良乡之石窟堡(在今北京周口店北);另将玄州迁至徐(今江苏徐州)、宋(今河南商丘)2州;慎州迁于淄(今山东淄博)、青(今山东益都)2州;鲜州、师州、信州、昌州、带州徙至青州;黎州、瑞州徙至宋州;夷宾州迁于徐州。中宗神龙初年(705),契丹之乱平息,这些南迁徐、宋、青、淄等地的羁縻州又纷纷北返,但因当时营州在此次动乱中破坏很大,遂将这些羁縻州安置在幽州界内,以幽州城为中心,分布在潞县、良乡县、范阳县、安次县、昌平县等地,来自奚、契丹、靺鞨、室韦、东突厥等不同民族部落。除了这次较大规模的少数民族流入幽州外,在万岁通天元年以前以及中宗神龙以后,在幽州界内陆陆续续设立的蕃州有:燕州(后称归德郡,前已述)、顺州、归义州、顺化州、凛州、归顺州(归化郡)、沃州、青山州等。[4](p199-213)

这样从武德年间将原隶营州、安置突地稽所率粟末靺鞨降人的燕州徙至幽州开始,到天宝初凛州的设立为止,这期间侨治幽州的蕃州共有21个。[4](p200-203)从安置年代来看,除归顺州(归化郡)安置幽州的年代不详外,从武德元年到万岁通天元年(618—696)这78年中只有燕州、顺州、归义州3州;其余106州设置时间集中在万岁通天元年(696)至天宝元年(742)将近50年的时间内,中宗神龙年间和玄宗开元年间成为蕃州集中大量安置于幽州时期。

⑵ 安禄山执掌幽州时期的人口流动情况

除以蕃州形式安置在幽州的少数民族外,少数民族陆续0散进入幽州也不少,以开元、天宝年间为多,特别是安禄山在天宝3载(744)为范阳节度使之后,使开元、天宝年间少数民族大量进入幽州的趋势继续发展。这时期人口流动的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安禄山积极招集胡商的举措。

幽、营1带已成为胡商云集之地,南来北往的商人极为活跃。安禄山在其执掌幽州后利用其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优势笼络广大的胡族民众,利用手中权力,以更积极的态度发展转运贸易,“潜于诸道商胡兴贩。每岁输异方珍货计百万数。每商至,则禄山胡服坐重床,烧香列珍宝,令百胡侍左右,群胡罗拜于下,邀福于天。禄山盛陈牲牢,诸巫击鼓、歌舞,至暮而散。遂令群胡于诸道潜市罗帛,及造绯紫袍、金银鱼袋、腰带等百万计,将为叛逆之资,已89年矣。” [5](卷上,p12)不仅招进来,还走出去,安禄山派人4出牟利经营和采购所需物资。粟特商人以善于经营和流动性大而著名,营州是粟特人聚落所在,[6](p37-110)境内外有大量粟特商人,更为这种因商业引发的流动提供了方便。商人特有的流动性,是1种主动性的流动,这种流动数量越大、流动频率越高,对这1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就越有利,同时也促进本地区人口结构中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和工商业人口等新成分的增加。以经商为媒介也加强了幽州与各地的商业联系,并且由于安禄山长期任职,而得以延续。

收编各族战俘的举措。

安禄山在民族交错的河北之地,能够迅速崛起,除“狡猾,善揣人情”等个人性格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抓住了河北民族成分日益复杂和军事政治地位攀升契机,施展他的种族文化优势和个人才能,有效的制服奚、契丹两蕃。在战争中被俘的少数民族,安禄山将其中1部分进献朝廷,这些人大多被唐王朝安置于内地或比较边远的地区,如:天宝103载,玄宗就曾将安禄山所献奚族俘虏中的“骁壮”戍云南。[3](卷219,p6175)但大部分俘虏则是留在了幽州或又由朝廷赐还给安禄山。这些人1部分被安禄山用作家奴,如李猪儿,“猪儿出契丹部落,10数岁事禄山,甚黠慧。禄山持刃尽去其势,血流数升,欲死,禄山以灰火傅之,尽日而苏。因为阉人”。[7](卷200上,p5371)另外,天宝9载玄宗在接受安禄山所献奚俘8千的同时,也将“契丹生女口,大小510人”赐给安禄山,这些契丹生女口当然成为安禄山的家奴。

更多的俘虏被安禄山编入军队。史称“禄山专制河朔已来,7年余,蕴蓄奸谋,潜行恩惠,东至靺鞨,北及匈奴,其中契丹委任尤重,1国之柄,10得23,行军用兵皆在掌握。藩人归降者以恩煦之,不伏者以劲兵讨之,生得者皆释而待,锡以衣资,赏之妻妾。前后节度使招怀夷狄,皆重译告谕夷夏之意,因人而传,往往不孚,禄山悉解9夷之语,躬自抚慰,曲宣威惠,夷人朝为俘囚,暮为战士,莫不乐输死节,而况幽蓟之士乎?及狼顾负恩,其所由来者渐矣。” [5](卷中,p24-25)这种“朝为俘囚,暮为战士”的情况应是安置降俘的经常的和最1般的,这些降俘的精锐成为安禄山坐大的重要资本,“养同罗及降奚、契丹曳落河8千余人为假子,及家童教弓矢者百余人,推以恩信,厚其所给,皆感恩竭诚,1以当百”。[5](卷上,p12)这样,在安禄山执掌幽州期间有大量少数民族降俘转而为其所用,安禄山“赏之妻妾”,他们就在幽州界内安定下来,成为其反叛的重要兵源,也促使幽州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口结构中的民族成分更加多元化。

徙置收编少数民族部落。

北方草原、辽东和河北山西北部是1条没有遮拦的通道,北方、西北和东北各民族在这条通道上的流动非常频繁和活跃,越接近农牧分界过渡区域的民族,持续南下的趋势就越明显。安禄山利用这1地理优势,屡屡将1些活跃在此而且有南迁趋势的少数族部落收置于幽州境内。如徙置阿布思部落就是突出的例子。阿布思为突厥9姓首领,开元3年(715)率其部落降附,[7] (卷194上,p5173)“上厚礼之,赐姓名李献忠,累迁朔方节度副使,赐爵奉信王”,天宝101载(752)3月,安禄山以击契丹为名“奏请献忠帅同罗数万骑,与俱击契丹。献忠恐为禄山所害,白留后张暐,请奏留不行,暐不许。献忠乃帅所部大掠仓库,叛归漠北,禄山遂顿兵不进”。[2](卷216,p6910)安禄山此举意在收编将阿布思部落,这次虽然没有得逞,但在天宝102载乘阿布思为回纥所破之际“诱其部落而降之”,最终将其部落收归己有,成为其军队中的精锐力量,史称“由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2](卷216,p6918)安禄山还曾以御寇筑雄武城为由,请河东、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助役,实欲收归其手下军队,“忠嗣先期而往,不见禄山而还” [2](卷215,p6877)而没有成功。[2]

如上所述,安禄山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手中职权,在其执掌幽州的101年的时间里,带动了大量的胡商、降俘、蕃汉官员到幽州,与万岁通天开始至玄宗开天之际的那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有很大的不同,这次各少数民族不是以设立蕃州的形式整部落的流入幽州,而是由安禄山直接编入军队。这样的流动,增加了包括军事物资在内的需求,使胡商更加活跃。

 

--------------------------------------------------------------------------------

[1] 如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也”;史思明,“营州宁夷州突厥杂种胡也”。(见《旧唐书》卷200,第5376页,中华书局1975年) 据荣新江考证,安禄山、史思明和另1个安史之乱的重要人物李怀仙等都属于从中亚辗转至漠北再聚集到营州的粟特家族,参见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第1篇:2《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第222-233页,3联出版社,2001年。还请参见马驰《唐幽州境侨治羁縻州与河朔藩镇割据》第199-213页,《唐研究》第4卷,北大出版社,1999年。 .

[2] 王忠嗣所领军队中,有奚、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成分。(见《旧唐书》卷103《王忠嗣传》)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False$

3  安史之乱以后人口流动特点

 

持续8年(755—763)之久的安史之乱,对唐王朝产生了深刻的,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仅就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而言,以安史之乱为契机,引起了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作为安史之乱的肇始地幽州更是如此。与安史之乱前的流入相比,这8年期间是本地人口(包括此前迁入的各少数族)大量外流,而北方后起民族继续流入幽州为特征,北方民族南下的趋势在唐后期又兴起1个次高潮。北方及东北民族的南下,引起中原北部和河北地区民族结构的再次调整,并决定了此后数百年北方偏东北地区的和民族格局的新局面。

流出幽州的主体是安禄山麾下的将领、兵士和士人。这部分人情况又有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部分是随安禄山、史思明叛乱者,这部分人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或平定后,没有再回到幽州;还有1部分官员或将领原属于安禄山帐下或者属于其统领范围,但不愿跟随安禄山叛乱,从而设法离开幽州者。下面就对这两类人口的流动方向、过程分别加以详细的梳理。

(1)随安禄山叛乱者

在唐王朝的姑息下,随安史叛乱的旧将在叛乱平定后转而成为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即张忠志)、相卫(节度使薛嵩)等藩镇统帅,他们胶固朋比,网罗安、史余党,原来隶属于他们的1部分军队以及散处于河北各地的安史余孽也相应留在了各藩镇界内。侨治于幽州界内各羁縻州下的少数民族由于被驱使作战,其相对聚居的组织被打破,史称“(河北道)自燕以下107州(燕、威、慎、玄、崇、夷宾、师、鲜、带、黎、沃、昌、归义、瑞、信、青山、凛),皆东北蕃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乱,1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至德之后,

[1]  

    上一篇:谈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选民登记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