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清代科举复试制度探析(1)(3)

2013-11-16 02:03
导读:三、对清代科举复试制度的评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论从复试制度建立的漫长过程,推行复试制度的复杂原因,还是从复试制度的许多具体条例与内
三、对清代科举复试制度的评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论从复试制度建立的漫长过程,推行复试制度的复杂原因,还是从 复试制度的许多具体条例与内容看,复试制度所包含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清代科举复试制 度是大规模选拔考试的一笔宝贵财富,因此,对其应该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1.复试制度的建立体现了慎重选拔的原则  
  清初的被动复试与以后的主动复试都表现出了这一点。首先,复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惩罚了 考试舞弊行为,使滥竽充数、蒙混过关者暴露在阳光之下。前述复试后对考生的罚科、除名 与对考官的惩罚是最有力的证明。其次,复试还使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士子得以展露才华。 如乾隆五十九年(1794),乾隆帝突然亲临会试复试考场,“询有完卷者否,时无一完卷者 ,惟一人以已完卷未誊真对,命取其稿呈览,御笔为改诗一韵,其人竟以此获首列”[ 12](高宗临幸复试场) 。  
  又如同治十三年(1874),年逾六十的举人谢焕章复试时情况是:“甫捷乡闱,入 都会试 。 其复试之文,理境深奥,阅卷者李某几不能句读,以为文理欠通,竟坐褫革。谢固滇中名宿 ,有及门八人,同上公车,咸愤不与试,群起揭控,事闻于朝,特派大臣复阅,谢得开复。 ……然谢之文名,由是盛传日下。”[12](谢焕章复试革举人) 同治帝还为此特别颁 旨承认“谢焕章试卷 ,用意艰深”,“非文理不通”[3](卷三五一,《礼部•贡举•复试》) 。复试慎 重选拔的原则从以上两例中可窥见一斑。  
  2.复试制度的建立使复试主要目的从保证取士公平演变为保证取士质 量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这是清政府对复试作用与意义认识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这种转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出: 首先,复试发展的过程。清初是“士子被言者,必再试”,复试在放榜后临时决定,被动举 行。乾隆九年(1744)改为提前决定复试,复试成为政府主动的行为。嘉庆四年(1799)乡 会试复试著为令。道光二十三年(1843)乡试复试改为各省新中举人与会试年全行到京听候 复试。复试发展过程说明复试的目的从单纯打击科场舞弊以防止取士不公演变为对所有中式 者进行资格认定,这也充分说明复试主要目的从保证取士公平演变为保证取士质量。其次, 违反复试条例,如复试列四等或不入等,不论此前乡试或会试是否作弊,一律罚科或除名。 这种规定更明显地说明复试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取士质量。因为复试对于那些学问不扎 实,靠背诵陈文等方式投机取巧的士子来说是一道难关。如乾隆三十年(1765)顺天乡试第 一名吴光槐头场制艺即为“全录旧文”,经人举报后被革除举人。而道光二十三年(1843) 乡试复试定各省新中举人与会试年全行到京听候复试之原因即为“中式者多抄袭陈文,遂定 斯例”[13]。伴随复试从单纯防舞弊转变为保证录取质量,对复试卷的评阅也从判 断是否“ 考不入等”转变为寻找试卷中的“疵缪”,如八股文抬写错误,诗失粘、出韵等,一旦出现 ,就会停科甚至除名。因此,复试定制后的嘉庆道光以后,复试对士子来说是又多了一次 选拔考试,这无疑增加了入仕的难度,自然也就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了清政府所要求的质量。  
  3.从实施效果看,复试制度没有根除科场弊端  
  无论是保证取士公平还是保证录取质量,复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在清前期表现 得尤为明显,这从我们上述分析中罚科、除名的处罚中不难看出。因此,我们说复试制度是 大规模考试中的一种成功的和可供借鉴的制度。但清代复试制度并没有根除科场中的所有弊 端,如光绪十九年(1793),北闱倩作、顶替中式者数十人,复试后只将学渊、树声、万航 三人斥革,其余复试无一黜者,监临各官均免议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项好的制度何以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呢?这里面有深刻的历史教训。首先,政治腐 败导致复 试中出现舞弊行为。复试本来是用来防止科场舞弊的,而政治的腐败使其本身成为科场舞弊 染指的目标,这就不难理解复试效果为何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乾隆帝在注意到有些中式士 子因有舞弊行为而在复试时继续贿赂考官这一问题时强调:“复试一事,秉公详慎为之,切 不可复蹈因循之弊。”[2](卷二二三) 嘉庆二十五年(1820)御史陈鸿奏称每次复 试前都有人向认识的 大臣分送自己的试片,希望暗中关照,请求嘉庆帝饬令各大臣不能收阅试片,嘉庆帝因此颁 布谕旨:“每逢考试,私送试片,朕所素知,此即系营求嘱托,自应严行禁止。复试、朝考 、散馆在迩,倘有私送试片之人,立即指明参办,以杜钻营。”[3](卷三五一,《礼 部•贡举•复试》) 其次,复试过程中本身 出现问题,存有弊端。如康熙三十八年(1699)顺天乡试,士子议论不公,为平息舆论,清 政府对北闱举人复试,其结果是中式者“复试皆不黜,只房官降革有差,副考姜宸英毙死于 狱,流主考李蟠于沈阳”[10]。既然复试没有人黜革,为何还要流放主考。这说明 复试本身 出现了问题或弊端。最后,清末复试制度执行不严格也是其实施效果不好的原因。因为再好 的制度都要靠严格的执行达到其原始目标。咸丰至光绪时期,特别是同治光绪时期,乾隆嘉 庆朝关于复试的谕旨已经被遗忘殆尽,即“洎末造益趋宽大”[1](卷一O八,《选举 》) 。光绪十九年(1793)作弊数十人,复试只褫革三人即是一个典型┍硐帧*  
    
   四、对当今硕士生招生考试复试的启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清代科举复试与当今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的异同  
  清代科举复试与当今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相比,两者有诸多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首先 ,清 代科举复试是一次独立的考试;而研究生招生复试是整个考试的一部分。与乡会试相比,科 举复试是一次独立的考试,其成绩不与之前的乡试或会试成绩累加比较,仅是一次资格认定 性的合格考试;而当今研究生招生复试是整个研究生考试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成绩与初试成 绩折 合累加后得出考生的成绩,其成绩对考生最终是否被选拔产生影响。其次,清代科举复试是 一种过关性的资格认定考试;而当今研究生招生复试具有选拔性。清代科举复试只要复试一 文一 诗符合规定即可过关,而当今研究生招生复试由于其成绩与初试成绩累加后计算考生总成绩 ,因 此具有选拔性。第三,清代科举复试由国家统一组织,统一阅卷,实行统一标准;而当今研 究生招生复试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自行阅卷,在国家政策范围内自行制定考试标准。  
  当然,对两者相似性的分析对我们的启示更大。主要表现在:首先,二者都体现了慎重选 拔人才的原则。不论是清代科举复试还是当今研究生招生复试,都使人才的选拔变得更为 谨慎,毕竟增加了一次考试使人的才能多了一次被考察的机会,蒙混过关、滥竽充数者更有 可能 暴露。其次,二者都力图使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得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二者都具有严防弊 窦的功能,也都提升了人才选拔的质量。这无疑保证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性。第三 ,二者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所选拔人才的质量。清代复试制度建立后其主要目的由保证 取士公平变为保证取士质量,当今研究生招生复试的目的也是使所选拔的考生在专业方面有 更高 的质量。正是由于两者所拥有的诸多相似乃至相同之处,我们才可以从清代科举复试中得 到诸多的启示与教训。 

共4页: 3

论文出处(作者):张建伟
上一篇:论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