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清代科举复试制度探析(1)

2013-11-16 02:03
导读:历史学论文论文,清代科举复试制度探析(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 要] 科举考试中的复试制度创建于清代,是指乡
[摘 要] 科举考试中的复试制度创建于清代,是指乡、会试发榜后,对已经中式的举人、 贡 士进行的再次考试,其实质是对录取工作的再次认定。复试制度的建立可以分为乡试复试制 度的建立与会试复试制度的建立,其时间与过程是不同的。清代科举复试制度建立的 原因是保证取士公平、笼络士心、查明实际情况及维护科举制度,这也是科举复试制度的作 用所在。科举复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体现了慎重选拔的原则,同时保证了取士 质量;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复试制度不可能根除科场的弊端。研究清代科举复试制 度对于我们当今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复试制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科举考试;复试;清代;研究生招生考试 
   
   科举考试的复试起于唐宋,明代沿袭并有所发展,而其作为一项正式的制度则创建于清代。 作 为一项制度的复试是指乡、会试发榜后,对已经中式的举人、贡士进行的再次考试,其实质 是对录取工作的再次认定。复试制度是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光绪《大清会典 事例》卷三五一即为《复试》,这足见其重要程度。毫无疑问,科举复试制度的建立, 不仅完善了科举制度,而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考察科举复试制度的内容、产生 原因与实施效果,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与研究清代的科举制度,同时对于我们当今研 究生招生考试中的复试制度亦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清代科举复试制度的确立 
   
  自唐至明的复试,为清代复试制度的确立提供了仿效的先例。清代复试制度正是继承前代的 做法,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与完善而最终形成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清代复试制度包括乡试复试与会试复试两部分。清代的乡试复试始于顺治十五年(1 658), 会试复试则始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但直至嘉庆四年(1799)乡、会试复试才“乃著为 令”,实际上乡试复试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始为定制”。由此算来 ,从始行复试至 成为定制,其间经历了百余年;百余年间,复试内容、要求与处罚措施等具体规定处于不断 变化之中。从复试确立时间的漫长以及内容等具体规定的变化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复试意 义与作用的认识处于不断加深之中。 
  1.乡试复试制度的确立之分析 
  乡试复试从开始实行到成为定制,其间反反复复,时断时续,这反映了政府对复试重要性的 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乡试复试最初是由于放榜后因有“情弊”而被“指参”。如作为乡试复试之始的顺治十五年 (1658)复试之原因即为中式举人“多有贿买情弊”而致“物议沸腾”。史料载:“顺治十 五年,帝以顺天、江南考官俱以贿败,亲覆试两闱举人,是为乡试覆试之始。”[1] (卷一O八,《选举三》) 此次复 试结果是:除罚停会试两科者外,还有22人被除名;对此,史料载:“取顺天米汉雯等百八 十二名,准会试。江南汪溥勋等九十八名,准作举人。罚停会试、除名者二十二名。”[1](卷一O八,《选举三》) 
  又如康熙三十八年(1699)乡试复试原因亦是北闱取士不公,有情弊为人指参。史料载:“ 康熙三十八年,帝以北闱取士不公,命集内廷覆试。”[1](卷一O八,《选举三》) 并规定:“列三等以上 者许会试,四等黜之。”[1](卷一O八,《选举三》) 雍正七年(1729)顺天乡试奉 特旨复试也是此种类型。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经过对复试的多次实践,清政府终于认识到“欲清科场之弊,莫如复试一法”[2](卷 二二三) 。在乾隆 九年(1744)乡试前顺天府府尹蒋炳疏陈:“顺天乡试,业派亲信大臣、监同御史严行搜检 。至外省积弊,未能肃清,请于放榜后,令巡抚会同学政,当面复试。”[2](卷二二 三) 旨意是“如所 请行,下部知之”[2](卷二二三) 。本次复试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第一次在放榜之 前事先决定榜后进行 复试,是政府的主动行为,而不是因“指参”而被动采取的措施。本次复试乾隆帝还特颁谕 旨:“今应令中式之人填写亲供时,在巡抚衙门内严行防范,该抚会同学政,出《四书》闲 冷二题,不在拟议之内者,当面考试,听其尽一日之长。试毕,即将原卷与中式卷一并解部 ,听候磨勘。”[2](卷二二三) 但是,这种有计划的复试只推行了一科,乾隆十二 年(1747)便宣告停 止。其原因是乾隆九年(1744)顺天乡试搜检严格,效果显著,乾隆帝因此认为只要严格搜 检,就可严防弊端。史料载乾隆帝称:“著各该临监等官,临时加意搜检,不许携带片纸只 字,务令诸弊悉除,使场规整肃,以收得人之效。至上次复试,原因场期已近,不及严查。 今既一体严行搜检,其复试之处著停止。”[3](卷三五一,《礼部•贡举•复试》) 实际情况并非乾隆帝断定的那样,科场积弊 在短暂收敛后又重新抬头。因此,在随后的时间里,乾隆帝针对不同省份的具体情况,对某 些 省份采取了复试之法。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顺天府府尹吴省钦“奏请将江苏、安徽、江 西、浙江、广东、山西六省丙午以前三科由俊秀报捐贡监生中式举人者俱行复试,下部议行 ”[4](卷四一,《何汝霖传》) 。乾隆五十八年(1793),由于顺天等省补行复试 的举人问题颇多,有些复试卷与原 中卷“如出两手”、“情弊显然”,这促使乾隆帝在徘徊了五十年之后又回到乾隆九年乡试 复试的起点,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反复,而是对乡试复试认识逐步加深的结果。此次规定要 求:“各省如督抚同在一处者,仍令巡抚监临,著于榜后交与总督严扃复试,其止有巡抚省 份,著派布政使会同邻近提镇一员监临,榜后交与巡抚复试。”[3](卷三五一,《礼 部•贡举•复试》)乾隆五十九年(1794),因严行会试复试,乡试复试又告┩V埂*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嘉庆四年(1799)奏准,乡会试复试著为令,亦即“乡试复试,自道光甲辰科后,始为定制 ”[5]。自此之后乡试后进行复试未再反复,一直坚持到清末。道光二十三年(18 43),清 政府为保证复试质量又做出新的规定:“嗣后各省新中举人,与会试年二月初十日前全行到 京,取具同乡京官识认印结送部,听候复试。”[3](卷三五一,《礼部•贡举•复试 》) 并规定复试于二月十五日在贡院举行。对逾期到达者如何复试作了规定,对未复试者 的处罚也作了规定:“其道远逾期到者,归顺 天府补行复试。其逾补试期者,归下三科办理。三科内未复试者,永远不准会试,亦不准截 取铨选。”[4](卷二八,《吴省钦传》) 至此,新科举人于会试年进京参加复试成 为定制,清代的乡试复试制度也已 经定型。咸丰以后,乡试复试原则再没有改动过,变的只是复试要求、复试内容等具体的条文。 
  2.会试复试制度的确立之分析 
  清初会试中式贡士并无复试之说,其原因可能是会试在“天子脚下”的京城举行,其考场管 理比在地方上举行的乡试要严许多。清代会试复试始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是年,顺 天 解元查为仁因传递之事被发现而逃跑,康熙帝怀疑中式者中或许有令人顶替者,于是在畅春 园亲加复试。复试结果是五人被革去进士,保留举人,所缺名额从“各省考试不中落卷内选 择取中”[6](卷二四九)。史载:“(康熙)五十一年壬辰,顺天解元查为仁以传递事觉而逸,帝疑新 进士有代倩中式者,亲覆试畅春园,黜五人。会试覆试自是始。”[1 ](卷一O八,《 选举三》) 显然,会试复试借鉴了乡试复试的做法,二者的目的是一样的:严防弊窦。 

共4页: 1

论文出处(作者):张建伟
上一篇:论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