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盛世危机:谈互动模型的传统治道功能的逻辑与(3)

2014-02-24 01:27
导读:君主自以为是,拒谏饰非,百官“畏罪持禄”,不思尽职,百姓怨声载道,仇视政府,这种状况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在君臣民互动的过程中逐步

  君主自以为是,拒谏饰非,百官“畏罪持禄”,不思尽职,百姓怨声载道,仇视政府,这种状况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在君臣民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古代中国确实不缺少广开言路的思想和制度,但缺少在广开言路的前提下保证君臣民之间始终能够保持良性互动的机制。传统思想所设计的君臣民之间的互动模式,是一种极富理想色彩的模式:在君臣关系上,是臣忠君,而君敬臣;在君民关系上,是君惠民,而民爱君。在君臣民的总体关系上,就是任何一方都应首先放弃以自己利益为本位的立场,而全心全意考虑对方的利益,但这不意味着任何一方都没有了自己的利益诉求,只是将这种利益诉求曲折地转化为对对方补偿的高度期待。当互动中双方的期待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互动就会以良性的方式继续;而如果一方认为自己已经为对方付出的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则互动就会偏离良性状态,甚至会进入恶性互动状态:“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事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所以,一个在主观上认定自己是全心全意为民众做事情的政府,它最希望的是它的苦心能够得到民众的认同,希望它的努力能够得到民众的颂扬和亲近,而最不希望看到的是民众的疏离、怨谤和批评。“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个命题在传统政治中不仅仅是鼓励政府行“有道”之政,以争取民众衷心的拥戴而已,它在本质上是对政府与民众之间互动模式的描述。从这个命题中,我们不难看到,言路的大门虽然打开着,但也随时有可能关闭。因为批评其政策(“议”)就等于判定其为“无道”,就是为推翻政府制造舆论,所以任何批评都会使政府立即站到民众的对立面,将批评其政策的民众视为异己的颠覆政权的力量加以防范,这也就取消了民众表达政治意愿的“权利”。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越是主观上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振救黔首”、“解民倒悬”、“天下为公”的政府,越是不能接受来自民间和内部反对派的批评意见,并且越是到了错误政策已使“民不堪命”、天下骚动的时期,最高统治者对于忠臣和“奸民”的言论越不能容忍,这是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中常常发生的现象,而秦始皇、隋炀帝则为我们认识这方面的提供了最好的例证。他们不是不知道言路畅通的重要性,但恶性互动一旦形成,就不容易单方面停止。“抚我则后,虐我则仇”,这是民众对待政府的基本心态。中国历史上多有帝王的“罪己诏”及政策调整,但能够取得预期效果的不多见,民众并不因为帝王的检讨而重新由衷地歌颂政府。发展到君臣民恶性互动的阶段,一切有关和谐的思想、制度和政策就都失效了。兴隆之主所曾经推行的“好政策”,如农政、荒政、教化、反腐、减赋等,在亡国之君的治下也能够见到,只不过一者有效,一者无效罢了。而一连串“当亡国之运”的统治者,他们在恶性互动中,在前人已经为他们搭建的历史舞台上,也不可能有更好的表现,所以也就不能免于“亡国之君”的骂名了。
  古代社会君臣民关系由良性互动进入恶性互动的转折点是盛世。乱后之世之所以有良性互动,是因为政府和民众对对方的期待都比较低,而且又都比较容易尽到对方所期待于己的本分。大乱之后,人心思定,温饱和安全普遍成为人压倒性的需求,而与资源的关系不那么紧张,政府尽可以从容地做到“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荀子•王制》),从而赢得民众广泛的赞扬和拥护。而民众的赞扬和拥护又减少政府对丢失政权危险性的忧虑,所以也就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导之使谏”,使任何偏离民生这个“急务”的失误都能够及时纠正。但是,随着民众温饱问题的解决,政府所必然面对的多种压力使其工作重心不能不发生转移,“不得不劳民”的事情逐渐增多,而盛世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以及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也使政府手中用以保障民生问题的资源相对枯竭,措施相对乏力,这都使政府在盛世到来之后难以继续在互动中赢得民众的信任和赞颂,而是在民众心目中变得越来越“无道”。遇到困难以后,来自政府内部和民间的批评,和政策制定者推行其“合理”政策的决心直接冲撞,使“自古人君不能从谏者”的“私心”、“胜心”、“忿心”(《宋史•黄裳》)所谓“三蔽”,也就不能消除。这时候,最高统治者也就倾向于独断,以“成大事者不谋于众”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为藉口,坚固其“人言不足恤”的信心,使恶性互动的程度不断加深。政府出于对民众的不信任而变得对各种言论更加敏感,而民众出于对政府的失望也在言论中更多地表现出攻击性倾向,政府在自卫本能的驱使下转而注重“防民之口”。同时,由于政策制定者十分需要支持,所以,当社会上批评和反对者增多的时候,专以歌颂顺从为事业的佞臣、谀臣、奸臣、文痞等就成为帝王周围的稀缺性资源,为帝王信任,他们为阻断言路和恶性互动推波助澜。他们在反对者的口中和后人撰写的书中是人格低下的一个群体,然而,如果结合的有关君臣关系的各项主张来看,他们的选择总还是在圣贤教导的范围之内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中国古代的政治,是一盛一衰的政治;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一治一乱的历史。要达到完全解释古代盛衰治乱循环的政治和历史的目的,应该从国家治理的主体、介体、客体、环体等各子系统内部的结构功能及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中去展开全面的研究。传统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作为重要的治理介体之一,在历史解释中一直受到高度关注。而传统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是在互动中形成,在互动中演变,在互动中丰富和复杂的,它既是互动的结果,又全程参与和影响互动。如果说传统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的各种主张是一个有机整体,则我们正应该从互动中考察它在何种互动中可以致治,又在何种互动中适足以致乱,切不可将它从历史的互动中抽离出来,简单地以一部分为精华而以另一部分为糟粕,并以此为前提讲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未能突破盛世的界限,这不是偶然现象,因为它的功能不能满足长久良性互动的需要。如果我们在对历史上各子系统互动的研究中,能够发现完善和谐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的新思路、新途径,那就是幸莫大焉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出版社,2004年。
  3、齐涛:《中国政治通史》(1-12卷),泰山出版社,2003年。
  4、金太军,王庆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5、〔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オ
上一篇:基于民国时期中共党人的“社会科学”观初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