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学生的表情_历史学毕业论文

2014-05-09 02:51
导读:历史学论文论文,学生的表情_历史学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毕业  
毕业

     

 


前不久听了1节初1历史课,内容是古老印度的抗争。老师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在介绍章西女王领导的印度人民起义后,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饥民”。有几个学生在看插图时不由得发出了“扑哧”的笑声,老师好像没有听见,依然按照自己的备课思路强调说:“对于印度人民的遭遇,我们是同情的。”接着继续进行已预设好的内容。课后与这位老师交流,问她是否听见学生的笑声,她说听见了。但为什么没有对其做出相应的处理呢?原因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发出这样或那样的声音,她都视为有意扰乱课堂纪律而不予以理会。学生这样突发的表情,真的是在扰乱课堂纪律吗?
 


还听过1位老师上“辛亥革命”1课,开课时老师从课题入手,问学生:“辛亥是什么意思?辛亥年是指哪1年?”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认识,有的说是1894年,有的说是1901年,老师发现学生回答哪1年的都有,有些不耐烦了,说:“学完了你才知道。”言外之意,还没有学你们怎么能知道,别在那儿瞎说了,影响上课。接下来的学习中,老师又问学生,你们知道孙中山吗?有几名学生高兴地大声回答“知道”,并举起了手,希望老师能让他来介绍孙中山。老师沉默片刻,这时1个孩子仿佛明白了老师的意思,立即改口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老师刚才说过:学完了你才知道。这样无视学生表情的做法在课堂中多次出现,以至于课还没上到1半,学生就无精打采了,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在抠手,有的在想心事……

 

上述两个案例都与学生的表情有关。两位老师对教学中学生突发表情的处理是否恰当,暂且不论,首先,我们来想1想,什么是学生的表情?

 

这里所说的学生表情是指学生在课堂中从脸部或动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是情绪与情感的外在表现。1个人并非只是理性动物,他也是“血肉之躯”,是有情有义的主体。只因有了情,人才有喜怒哀乐,1个客观的世界在人眼中才成了多彩多姿的天地。正常情况下,1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在1定的情境下、1定的场合中、1定的氛围里的自然流露,比如,当听到高兴的事情时,你可能会喜极而泣或喜笑颜开,但绝不会悲愤欲绝。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呆呆地听、会心地笑、开心地说或者是突然地发问,都是教学内容触发了或满足了学生需要的主观体验而表现出的1种情感。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学生的表情?学生的笑、学生的答是否是扰乱课堂之举?答案是否定的,它们只是学生情感的自然表露,而且,这些表情还是1种课程资源,1种鲜活的、生动的、难能可贵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多种多样,通常我们会想到网络资料、教学挂图、音带录像等,但很少想到学生的表情也是1种资源。

    上一篇: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浙江师大附中历史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