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晚清新政社会教育及其影响初探_历史学毕业论文

2014-06-05 01:10
导读:历史学论文论文,晚清新政社会教育及其影响初探_历史学毕业论文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1、晚清新政改革与社会教育勃兴

1、晚清新政改革与社会教育勃兴

    1900年8国联军打到了北京,中华民族接受了来自外部世界的最残酷的挑战,最高统治者们终于被迫走上了改革之路。无论新政多么被动,其改革都反映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扼杀戊戌变法的刽子手,在无可奈何中变成了维新运动思想的执行人,最终导致了晚清帝国的分化瓦解。而新政教育改革不仅首当其冲,也成为分化瓦解的重要原素。

    由于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且时间暂短,不足以改变国民的思想意识与传统习俗。因此戊戌变法时所遇到的各种阻力,在推行新政时仍在兴风作浪。首先,是凭藉旧秩序而取得既得利益的特权阶层,因恐惧改革导致其地位危机而进行的本能抵制。其次,是“数百年之旧说,千万人之陋习,虽极愚谬,积久成是,诚非12言所能转易。”(注:《请御门誓众折》《戊戌变法》,(2),393页。)新政开始时,为改造旧说克服陋习,人们把关注社会的目光从统治阶层转向了普通民众,如梁启超1902年发表《新民说》提出了改造国民性问题,把培养具有爱国心、公共心、独立性、自治力的“特色国民”视为已任,强调造就“为本国之民而非别国之民,为现代之民,而非古代之民,为世界之民而非僻壤之民”是社会转型的关键。这种注重国民性改造的倾向,在社会各阶层的推波助澜下形成了1种社会思潮,间接作用于新政的实施。

    当年敏于时事追求改革的人们,接受了改造国民性的教育思想,在推行新政过程中,他们强调新的章法虽然颁布了,但是人的观念与行为不改变,新政也是徒劳无益的。首先,国民无公民知识不可能纳入新政规范之中。“无知识即不解何者为公益,何者为应尽之义务,倘以此无知识之国民强纳之于新规范,纵不丛刖足适履之弊,将难免夏虫语冰之讥。”(注:《直隶教育杂志》第101期,光绪3101年8月初1。)其次,立宪、发展实业、实施地方自治,都依托国民的教育基础。“今日吾国之策,救亡者莫不改宪法也、兴实业也、立地方自治制度也。故欲改宪法而无国民参政之知识,则法万不能成立,欲兴实业而无普通必须之科学,则实业万不能完善,欲立地方自制而无东西洋公民之资格,则凡百事业决不能担当责任,然则今日救亡之道莫急于教育国民。”(注:《直隶教育杂志》第9期,光绪3101年7月初1。)他们认为新政的实施要求国民具有公民知识、参政知识、普通科学知识,因此新政必需从教育做起。也就是说,他们开始到统治阶级之外去寻求支持新政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的形成寄托于教育普及,力求摆脱“有治法无治人”的困境。

    由此教育普及的问题,已严重地摆在了人们面前。短时间内仅通过兴建学堂来普及教育,难解燃眉之急。于是他们把普及教育的目光指向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教育,指出:“环球之竞争虽烈,愚民之沉梦之酣,顾此岂岂割心沉痛,是知实行新政要在民气新,民气新必自教育发达始,现于近日俄之胜,是可司教育效果,惜财政困难,学生未能遍布,顽固之民反而震撼之,是尤不可无权变开通之法,以辅学堂之不足。”(注:《直隶教育杂志》第9期,光绪3101年7月初1。)他们清醒的认识表明了两点:其1亲政需要民气新,民气新靠教育;其2在学校教育不普及的情况下,必须采取1种变通的方法,来弥补学校无力解决普及教育问题的不足。从实践上他们找到了权变开通之法即扒行社会教育,其社会教育的开展为推行新政以及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奠定了社会基础。

    2、晚清新政社会教育的形式与功能

    所谓新政社会教育是指由新政需要而引发的,经由官方来推行的社会教育。据史料记载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到乡村“宣讲”。新政教育改革兴学初年,山西巡抚奏呈“通筹本计10条”。第1条为“广宣教化以开民智”,(注:《教育世界》6101,癸卯109,9月下。)得到朱批,并要求政务处议准通行全国。湖南省据此责令各府厅州县有科举出身的学者去执行,而且得到各属的禀报,其中半数以上宣称已遵办。湖南抚院在奏呈公文中,并不敢说是滞真有半数以上地方已执行“宣讲”,但却就“宣讲”这1社会教育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写出了具体条文,定为章程。赵抚院认为宣讲的效力恰恰是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夫经传之所载,史册之所登,非不足资记诵也,而感悟之功或不如杂志小说。先正之名言,故老之遗训,非不足垂训,而鼓动之力,决不如俚曲戏文,庄论不及寓言,文词不如俗论,自古然矣。且乡曲之子,圜口之夫,或目不识丁,或胸无文理,尤非当面指陈,剀切开导,无以被教化之泽,而去其愚蒙。”(注:《教育世界》6101,癸卯109,9月下。)正是民俗文化的“感悟之功”、“鼓动之力”,可以改变1纸空文,不符合实事;只读其文,精神不在,照本宣科的旧例。宣讲教习要把民俗文化的这些特点运用到宣讲之中去,而使那些“目不识丁”、“胸无文理”的乡夫俗子,能在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确有学力,确有神效”的宣讲中,受到启迪,脱离愚昧。

    细翻阅其宣讲的104条章程,涉及宣讲者的条件、宣讲时间、地域范围、津贴、纪律、奖惩、宣讲的内容与要求等等。其中对宣讲教习的最基本要求是:年富力强,口才敏捷;每月下去宣讲210天,回署办公10天;下去时不准多带随从,以造成与老百姓的隔阂;不准有需索供应摊派车马等事,即1酒饭之徽,亦不准稍滋扰累,如违准各乡控告究办;不论听讲者是否听或有非议,都须通篇详细讲说,坚持到底。这些要求从1个侧面反映出新政的不同,如教官不准多带随从,1反封建官员下乡前呼后拥的常态。

    据史料记载,天津、庆云等地还建立了宣讲所。尔后,山西省晋报总办程守育对宣讲的作用进行了理性分析。他说:“中国近年举办新政甚多,而收效者鲜,推原其故皆由地方官之奉行不力,甚至各国所已行已效之事,适中国仿行之辄有弊无利,重为世诟。此皆有治法无治人之故,即1、2有心人思有所建树,又不能久于其任,故中国维新之机殆将绝望。”(注:《东方杂志》第2卷,第8期,光绪3101年8月2105日。)程守育的见解触及到了根本,新政就是新政,新政的推行,必然要暴露其改革与清政府自身的多重矛盾,以及触动官史们的思维定势与既得利益,“政府于1切内政外交之事,皆守秘密主义,不肯公示于臣民,而外省大宦贵皆存已恶报馆之心,而不肯实心提倡。居环球大通列强竞进之日,而自塞其聪明,并欲掩尽全国人之耳目,欲以此求存于竞争剧烈之世界,犹南行而北辙也。”因此倡行演说,就是要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使改革深入人心。另外就方法而言,“演说则兼为不识字人而设……山西不识字人仨10之9,若能于白话报纸加以演说,不独3晋之愚氓咸蒙乐利,而于我宪台化民成俗之心是弥纶无憾。”(《论政府宜宣传利用报馆推广白话演说》,录乙巳顺天报,同⑦第169页。)

    通过演讲进行教育,以改变“有治法无治人”的现象,成为各地社会教育的追求目标。而宣讲经朝廷的认同和地方的推行,成为清末新政社会教育的主要手段之1。

    (2)广建简易图书馆。为了普及国民教育,倡议广建简易图书馆,是1种明确的以社会教育机关来弥补学校教育之不足,促进教育普及的主张。1903年《教育世界》上发表了《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未注明作者名字),文章论证了教育与国民资格互为因果、循环无极的关系,指出:“全体国民之间,其教育之效,既极薄弱,则能阻教育之进步,而教育之进步既阻,益不能得资格适宜之国民,两者互为因果,循环无级。”如何解决这1矛盾,使两者之间良性循环呢?作者提出3策,“曰宜改良教授之法,以期教育之为效确实;曰宜于学校以外,相宜而有所施设,俾其得自教育者,可假他途而坚固之,且助长之;曰欲使学校以外之人不阻学校以内之事,则宜别设机关,以开导之,循是3策庶几使教育之为功,不致虚耗,而且直接以图其增长,又间接以谋其普及焉。”(注:《教育世界》6101,癸卯109,9月上(1903)。)这里作者阐述了以社会教育巩固学校教育,和建立社会教育机构辅助学校普及教育的思想。那么,什么样的社会设施最为简便易行呢?作者认为“事之易举,行之无害者,其惟简便图书馆1事乎。”(注:《教育世界》6101,癸卯109,9月上(1903)。)为什么说简便图书馆最好?“1使在校肄业者,得拓闻见,以补其教育之功效。2即卒业于学校以后,亦能使其得教育者,确实而增长。3导学校附近之人民,趋于嗜好高尚之途,且自然新拓知识,而各具匡助教育之热心。4藉图书馆之力,而学校内教授法得以改良进步。5因是之故令学校附近人民益与学校有亲密之关系,故令学校得大展其教育之力。”(《教育世界》6101,癸卯109,9月上。)这也就是当时简便图书馆的创办者对于其社会教育功能的认识。

    但是,在国力贫弱、国库空虚之时,如何建立简易图书馆呢?作者提出充分利用学校的1切有效资源的设想。如:(1)利用校舍,开夜馆,休校时,开馆阅读;(2)利用学校的图书;(3)利用学校教员兼任监督与司书,既节省薪金,又可以使阅读者有疑问时可得教师指点。论者相信,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力提倡和施设,可得到普及教育的效果。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些地方(特别是江南1带)开始建立简易图书馆。

    (3)成立阅报社。20世纪中国的报业发展迅速,报馆人员认为“报馆乃起衰振懦之猛剂,拯危救亡之良方”。(《论报馆之有益于国》录乙巳2月2103日至2月2106日新闻报。)他们强调20世纪报纸的社会教育功能在于“鼓舞国民之精神,增长国民之见识”,以维系国家的独立存亡。伴随着报馆的大量出现,与之相应地阅报机构也应运而生。

    1904年《直隶教育杂志》上刊登了《宣化县呈送阅报研究所暨附设半日学堂章程请折》。折中详细介绍了其阅报研究所的宗旨、阅报内容及其规则,无处不体现提倡民众教育,倡行民俗文化的倾向,突出了阅报所的社会教育功能。此折开宗明义“凡士庶军民农士商贾人等,每日不拘时间,均准赴所阅报。所有报资愁由官捐备,不取阅者分文,以期广开民智。”(注:《直隶教育杂志》,光绪310年,第2期,102月105日印行,纪事。)

    阅报所还对众多纷繁的报刊进行选择,这个阅报研究所订阅了如下报纸:

    湖北商务报、时务报、北洋科学报、蒙学画报、农学报、时事采新报、经济丛编、白话丛书、瀛州观学记、北洋官报、日日新闻报、变法奏议丛钞、圣谕像解、京话日报、徐家汇报。以体现其面向民众的倾向。

    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种面向民众的目的呢?阅报研究所提出了10分具体的措施,如:(1)尚白话,演说务使明白易晓妇孺皆知,不止免却文章习气,即官话亦非愚民所尽知,故须以方言俗语为主。(2)穿便衣,同人到所,宜去衣冠,脱尽官场习气,平民不至生畏避心,不致有局促志,所谓动人以感情也。如家人父子之处于1堂,则天机自有活泼之致。(3)讲应酬,创此盛举,顽固者以为骇人所闻,每日来者,务察其果系热心,即延以上卒座,请其质疑问难,彼若厉声,我总以和容悦色答之,要而言之是劝人非教人也,守此宗旨不患无引人入胜之路。(注:《直隶教育杂志》,光绪310年,第2期,102月105日印行。)这些做法与要求无疑对官僚主义是1种冲击。

    阅报所作为社会教育机关,如何提高阅报者的素质?根据此折记载,是采用演讲的方式“籍阅报之名,以行演说之事”。“每日阅报同人可轮日演说,此名小演说,每月宜请官长或朔望日或38510日临所,仿学政讲书例,于同人中指定1人出场开演,如平书者,然此名大演说,或曰演说会。”(注:《直隶教育杂志》,光绪310年,第2期,102月105日印行。)阅报所的教育功能由此可见。

    这种阅报机构日益普及,1906年深泽县1绅士学生请求建立阅报社立案。在案禀中说:“补教育之不及者惟报纸,中国现在各大都会亦皆以仿照泰西遍设阅报社,如津保等处,而人益开通。生等邑属蕞尔,与大都会不便交通,以是人心多愚昧,于新章新政多所诋誉,此实大有碍于文明进步。生等联合学界诸同志,各自酌量捐资公立1阅报社,期以破除固蔽,增进文明。”(注:《直隶教育杂志》,第2年,第2101期,光绪3102年,102月初1日。)反映阅报所的建立已从大都市发展到了小县城。

    在阅报所大量建立的同时,还产生了另外1种推广阅报的方式。《时报》记载广东省有人把报纸内容进行编辑,汇集成册,送到乡下免费送到各户,供女性阅读。为“开通女界之善法”。报上说:“广东省城西璇源桥附近,现有志士潘君等,拟汇辑关于女界之显浅报纸及各报之教员歌谣,并命题随时征撰诗歌讴曲各种,装成册本,顾夫挑往省乡,沿门供给,使闺阁中人,得以购阅,不取分文,俾女界受益。”(注:《直隶教育杂志》,第8期,光绪3101年5月105日。)

    阅报机关从官立到公立到私立,从大都市到小县城,从上流社会,到乡土民间,从男人到女子,成为变通风气、开发民智极为有效的社会教育机关,发挥着报纸的教育功能。“庚子以前,各乡绅学究大半盲于时事,不知何处为商埠,更不知何者为5洲,自官所流行,已稍知中外大势,此成效之昭著人所同睹。”(注:《庆云县请饬官报局增编白话报禀》,《直隶教育杂志》,第101期,光绪3101年8月初1。)为了进1步发挥这1作用,有识的报界人士热心于发展报业。如北洋官报主持人就提出:“饬下官报局增编白话报1种,附设于北洋官报之后,即可奉为宣讲之资,而官报所销之地咸可藉此开通,水到渠成,收效必普。”(注:《庆云县请饬官报局增编白话报禀》,《直隶教育杂志》,第101期,光绪3101年8月初1。)新政中报馆与阅报所成为实施社会教育的又1重要机构。

    3、晚清新政社会教育的影响

    (1)对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发展的直接影响。前述3种社会教育的形式,创兴于晚清新政改革之中。30多年后,1935年4月10日《教育杂志》发表了社会教育统计,列出中国社会教育机关共12种,其中(5)图书馆,(6)讲演所,(7)民众阅报处,具体统计数字如下:

    1935年地区图书馆、讲演所、民众阅报处统计表

地区        图书馆                讲演所                民众阅报处

      数量  经费(元)  人员数  数量  经费(元)人员数  数量    经费

4川  156    99945        317    485    41487    652    856    518096

河南  148    69851        221    82      789      84    1950    31379

广东  124    74976        204    21    14280      79    742    44980

湖南  116&n

[1]   

    上一篇:清末中央教育会述论_历史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太平天国改造农村社会的尝试_历史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