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1)(2)

2017-08-10 03:01
导读:由于林草茂密,人迹罕至,新疆还成为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的乐园,如新疆虎、野骆驼、野马、鹿、豹、野猪、狐、兔、狼等都曾出没其间。 在青海省的

  由于林草茂密,人迹罕至,新疆还成为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的乐园,如新疆虎、野骆驼、野马、鹿、豹、野猪、狐、兔、狼等都曾出没其间。
  在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50年代以前沙生植被茂盛,覆盖率高达30%~70%(注:吕昌河:《柴达木盆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与对策》,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3期。)。青海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而且以天然林居多。其以“柏杨为大宗,其他如松、桦、榆、橡、与苏木皆有。山中虽有巨材,以山川阻塞,运输极难,故森林之多,无地不有”。共和县“两岸森林繁茂,河南之汪什科、先木多一带,森林亦盛”。在查哈噶顺山、阿牙尔巴勒山、都兰、玉树、苏尔莽、郭莽寺等地,湟水两岸所有的山谷里,都是森林密布(注:参见王致中、魏丽英著:《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六册,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魏永理主编《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这对黄河、长江源头的水土保持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甘肃河西地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发育了一系列荒漠绿洲,曾经是古代主要农耕和放牧之地。这里自然景观虽然以荒漠为主,但祁连山的森林草地涵养了水源,所以水量充足,历史上黑河流域自然水域面积曾超过100KM[2],是现在不足30KM[2]的12倍之多(注:徐兆祥:《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对生态的影响》,载《干旱区研究》1992年第3期。),其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形成了大片以胡杨林为主的原始森林。在敦煌与莫高窟齐名的自然奇观月牙泉,《敦煌县志》记载其“泉甘美,深不可测”,“为飞沙所不到”。县周围有天然灌木林近40万亩。得益于这样优越的生态条件,所以《资治通鉴》记载唐朝“天下称富者,无如陇右”。
  在甘肃洮河上游天然林与陇南白龙江上游和四川北部的森林连成一片,面积十分辽阔,主要有杉、冷杉、山杨、白桦、红桦等,胸高直径一尺以上的大树比比皆是(注:参见王致中、魏丽英著:《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六册,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魏永理主编《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较好地维持着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平衡。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除自然变迁因素外,主要是历史上人为因素长期作用于生态环境造成的,尤其是在近现代人口激增的压力下,又忽视自然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所进行的盲目开发、掠夺性开发酿成的苦果。

  人类对西北的开发,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曾经出现过汉唐时期西北经济的辉煌,对于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对于巩固西北边防,建设西北经济做出过突出贡献。但是人类的开发活动必须要考虑客观条件,遵循自然规律。若开发超出一定的限度,忽视开发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就会演化成对自然生态的一种破坏,西北地区的开发历史也体现着这种规律。
  1.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以屯田开荒为主要形式的开发活动在较长时期和较大范围内影响着西北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形成了西北地区荒漠的缓慢扩张。
  西北大规模的屯田活动始于西汉。汉武帝在收复河西、控制西域后,曾将内地大批人口迁至河西和新疆,以自然绿洲为依托引渠水灌溉农田。同时在黄土高原也开始毁林毁草开垦。
  曹魏时期,曹操发布《置屯田令》,认为西汉“孝武以屯田而定天下”,继续坚持西北屯田。
  隋唐时期,西北屯田开发进入新一轮高潮,农耕业在西北普遍推广。此前人们开荒主要是在平原地带,自唐以后屯田又向深度发展,开始毁坏山地林草,开垦山地。在北方这种现象主要就集中在黄土高原(注:参见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4~245页。)。
  明清时期的西北屯田规模很大。明代在陕北屯田,据《明径世文编》记载自永宁(今离石)至延安、绥德途中“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清代将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计的草原开垦为农田(注:参见吴传钧主编:《中国经济地理》中国人文地理丛书,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版。)。在甘肃敦煌一次迁来的屯田户就有2405户之多(注:刘普幸:《河西人口与绿洲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研究》,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8年第1期。)。在新疆也有大规模屯田的记载。
上一篇:砼结构表面蜂窝麻面形成的原因及消除方法(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