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1)(3)

2017-08-10 03:01
导读:解放后,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青海、新疆在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下屯田开发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人类漫长的屯田开发史,在局部地区、具体时间段内

  解放后,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青海、新疆在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下屯田开发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人类漫长的屯田开发史,在局部地区、具体时间段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似乎微不足道,但是从整个历史的角度反观其影响又是十分惊人的。西北屯田区基本属于干旱地区,一种是将原来的森林草原植被毁灭后开垦,如黄土高原,造成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再一种是以自然绿洲为依托,引用河水灌溉开辟新的人工绿洲,如新疆、甘肃河西和青海。但是这种河流中游的人工绿洲开发常常以流域下游天然绿洲大面积荒漠化为代价。现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库尔勒地区、河西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盆地、黑河下游的内蒙古额济纳旗,就正经历这种痛苦的转化。如黑河流域沙漠化发展速度达2.6%~6.8%,已成为世界上现代沙漠化发展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注:程国栋:《论干旱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载《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第1期。)。另外在屯田开发中,由于历史上生产力低下或其他经济、政治、自然的因素,常出现已垦地的搁荒,由于失去原始植被的保护这些土地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沙化。新疆南疆地区自古农耕业发达,千百年来人类经济活动在生态环境变迁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在且末至若羌及和阗,普遍出现了沙漠南移绿洲后退的情景。和阗附近,已知的有一定影响的古代遗迹,绝大部分被沙漠吞噬。现代交通干线所联络的县城都在古遗址以南靠近昆仑山的地带上(注:杨镰:《荒漠独行—西域探险考察热点寻迹》,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在盆地北缘汉代屯田区早已荒废,而居民点不断向北移,原塔里木河老河床位于现在河床以南80~100KM的沙漠中(注:《丝绸之路漫记》新华出版社,1981年出版。)。在河西走廊的黑河沿岸汉唐时期所谓的黑水国遗址也被黄沙掩埋。这揭示的是千百年来沙进人退的痛苦历史。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西北地区因人口不断增加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过量的人口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严重匮乏的条件下,为了生存,就向自然界进行一系列过度开发和索取,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西北人口的增长,尤其是近现代暴增,是河西生态恶化的主要根源之一。根据联合国1977年在内罗毕召开的沙漠化会议上制定的干旱地区土地对人口的承载极限是7人/KM[2],半干旱地区是20人/KM[2]的标准来衡量,西北荒漠化严重地区的人口压力是十分巨大的。西北基本上属于干旱地区,在甘肃河西人口密度为15/KM[2],在包括极干旱的甘肃中部地区在内的河东人口密度高达101人/KM[2]。在甘宁交界的定西地区和西海固,由于人口太多,原有的地表植被破坏殆尽。仅以能源不足为例,80年代及以前,当地农户为了获取薪柴到了不择手段的程度。据对定西县调查测算,一个五口之家每年要铲草皮30亩左右,每挖尽3~4M[2]的草坡,才能获得0.5公斤的草根,“以致该县北部山区的荒山荒沟一年四季见不到绿色”(注:吴新年:《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4期。)。在西海固的西吉县,1980年全县共消耗草根1.23亿公斤,每挖1M[2]山坡,才能获得0.25公斤草根,为此需要挖掘490KM[2]的地皮(注:参见吴传钧主编:《中国经济地理》中国人文地理丛书,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版。)。这种不择手段的索取,使当地草根挖绝,赤地遍野,结果自毁家园。类似的情况在青海、新疆等省区也很普遍。青海柴达木盆地建国以来人口增加了20倍,城乡居民多年靠滥挖乱砍固沙植物红柳、棱棱和乔木取薪。“据调查在大格勒乡204户人家,每年要烧掉100万公斤红柳,按此推算,全盆地每年要烧掉5000多万公斤”。造成盆地原有的固沙植被3000多万亩中的1/3以上被毁,天然林自50年代到80年代被伐20多万立方米,森林面积由原来的7.1万亩锐减至1.5万亩(注:黄维、牛耘:《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危害及对策》,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3期;吕昌河.《柴达木盆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与对策》,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4期。)。在新疆和田、墨玉、洛甫三县,因人口激增,每年需樵采薪柴47.5万吨,为三县天然植被年总生产物量的8倍。在策勒县仅城镇居民一年就燃去1300公顷沙漠灌木的全部植物量(注:胡文康:《二十世纪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及其变迁》,载《干旱区研究》1992年第4期。)。
上一篇:砼结构表面蜂窝麻面形成的原因及消除方法(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