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1)(4)
2017-08-10 03:01
导读:人口增加还引起过度开荒,在陕西终南山,清初以前深山老林绵亘800余里,但是清乾隆以后人口增加,许多外来流民入山垦荒。1799年嘉庆帝谕旨“将山内
人口增加还引起过度开荒,在陕西终南山,清初以前深山老林绵亘800余里,但是清乾隆以后人口增加,许多外来流民入山垦荒。1799年嘉庆帝谕旨“将山内老林,量加砍伐,其他亩既可拨给流民自行垦种,而所伐林木,既可作为建盖庐舍之用”。此风一开便不可收拾。当时采伐不间株,又只伐不植,破坏性极大。结果是终南山森林大面积被毁,原始生态系统遭破坏,暴雨成灾,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注: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6页。)。
由于人口的增加,造成了淡水资源的严重不足。新疆塔里木盆地人口由西汉时的23万人发展到清初的150万人,清末的177.9万人,解放初期的303.9万人,80年代增至574万人,每平方公里超过了8人。90年代更增至705.8万人。塔里木水系也经历了自然状态到支流断流、干流水量减少甚至断流的变化。塔里木河的主要支流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现已无水增补干流。塔里木河下游180公里的河床已基本断流。按照现在流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预测,到2010年将用完塔里木盆地地表径流总量(注:夏德康:《新疆塔里木河变迁与水资源》,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2期。胡文康:《二十世纪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及其变迁》。)。
人口增加还造成草原超载导致草场退化。西北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自50年代初至80年代人口增长新疆为1.84倍、青海是1.56倍、甘肃是1.72倍。由此导致了放牧超载和草场退化。同期草场面积减少幅度是新疆为64.9%、青海是61.1%、甘肃是65.5%。生态恶化使草场生产力下降十分严重。荒漠界限较60年代向草原带推进了50公里。新疆荒漠盆地的荒漠向山地荒草带推进了100~200米(注:《96中国人口资源环境报告》,国家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什委国土地区司编,中国
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总之,在西北地区,由于人口增长特别是清代以来人口暴增,造成对生态环境前所未有的破坏,本来就稀疏的山林被砍伐殆尽,大面积地表植被被开垦和滥挖,干旱风沙、水土流失日趋肆虐,所以,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有着密切的直接关系。
3.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求富心切,为了获取物质财富不惜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开发,同时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有限,在制定政策上出现一些失误,造成对生态环境严重的人为破坏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加剧了西北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类开发活动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物质财富。其常常导致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对自然界采取掠夺式的开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在这一问题上首当其冲的是森林资源。新疆因地处亚洲腹地森林资源尤其珍贵,但是近代有开采条件的地方和近城村处的森林常遭噩运。奇台“孚远南山名松山,松杉弥望无隙,山势平衍,居民多窃伐者”(注:王致中、魏丽英著:《中国西北社会经济研究》(下册)三秦出版社,1996年出版。)。新疆近代有专门从事木材交易市场“市廛垛积,不乏巨材,往往通衢建棚,榱桶、梁柱、数里不绝”有俄国商人专门在此地从事木材买卖生意(注:王致中、魏丽英著:《中国西北社会经济研究》(下册)三秦出版社,1996年出版。)。塔里木河两岸原来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胡杨林,1958年航测为686万亩,现在仅剩下150多万亩(注:聂晓阳:《留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给未来》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宁夏两大林区罗山天然林区到近代后期因滥伐的结果,大都已破坏。在贺兰山林区,民国年间出产木材的山沟有16条之多,常年在山中伐木者有100~200人(注:王致中、魏丽英著:《中国西北社会经济研究》(下册)三秦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国大学排名 在黄河支流洮河上游,原来两岸皆为森林覆盖,但后来仅四五年的滥伐,凡临近洮河的林木,几乎被砍伐一尽。根据40年代初期推算,每年在洮河上游经洮河放伐的木材在四万株以上。在长江重要支流白龙江流域,每年也有大批木材被砍伐。建国后,森林大面积被砍伐的情况仍然严重。敦煌的天然灌木林消失了29万亩,武威地段祁连山林区减少了37万亩(注:黄维、牛耘:《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危害及对策》,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