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1)(5)
2017-08-10 03:01
导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现代以来随着对西北开发手段的现代化和开发力度的加强,在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往往很少考虑甚至根本就无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现代以来随着对西北开发手段的现代化和开发力度的加强,在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往往很少考虑甚至根本就无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难以弥补的毁坏。在陕西省靠近晋蒙的地区,因为发现大规模的优质煤田而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兴能源基地。但是自开采建设以来却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不足。随着采掘范围的扩大,该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达总面积的86.5%,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占入河总量的1/4,该区域人为破坏植被面积达266000亩,仅神府、东胜矿区废土废渣堆积达6800多万吨,其中有60%直接倾倒于河流(注:吴新年:《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4期。)。在甘肃省石羊河支流黄羊河上游的河源双龙沟,由于在17公里的河床上发现金矿,从1884年~1987年超过4万人的淘金大军涌至该地,在淘金过程中,使水源涵养植被惨遭破坏,河床两岸阶地植被毁灭性破坏面积达73万M[2](注:黄维、牛耘:《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危害及对策》,载《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3期。)。在新疆塔里木河域由于良好光热条件极适宜于棉花生产,近年来,棉农蜂拥而至,在河两岸用推土机汽车等机械乱垦荒地,包括胡杨树在内大量原始植被被连根拔起烧毁。沿河乱开口子架泵引水灌溉,导致下游原来水草丰美、人畜兴旺的绿洲严重沙漠化,维护当地生态平衡的胡杨林大面积衰败死亡(注:聂晓阳:《留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给未来》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人类在各种开发活动中还由于对自然规律缺乏正确、科学的认识,或者在制定政策上的种种失误,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资源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仅黄河流径该区域,就有16亿吨泥沙输入河中,造成黄河水量在世界各大河中排名第25位,泥沙含量却为世界第一。当地群众千百年来因生产力低下,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长期停留在片面扩大耕地面积来维系生存,造成严重的开垦过度。在黄土丘陵地区耕面积占土地总面积40%~50%左右,在宁夏固原、甘肃定西更是无尺寸不耕(注:参见吴传钧主编:《中国经济地理》中国人文地理丛书,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版。)。这种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思维认识必然造成对水土流失危害熟视无睹。属于黄土高原的渭北旱塬,气候类型多属于温带半湿润偏旱类型,宜林宜牧地很多,但由于过去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形成毁林开荒,毁草种地,同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注:王罗红:《渭北旱原农业发展途径探讨》,载《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4年第3期。)。在50年代末的“大跃进”中,青海曾将自然条件良好的1000万亩冬春草场开垦种地,但后来因这些地方大多不宜农
作物生长而被弃耕。由于失去地表植被保护,地青裸露,加剧了这些地方的沙漠化程度。共和县塔拉当年开垦的10.67万亩土地现在已全部演变成流沙(注:王罗红:《渭北旱原农业发展途径探讨》,载《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4年第3期。)。这类例子在西北地区十分突出,而其中的教训也尤为深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尽管我们可以找出种种自然原因来阐释西北生态环境的恶化,但是我们却无法回避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单独、或者交替着发生的作用。由于我们清晰地看到人类的种种行为对自然生态直接或间接破坏是何等的怵目惊心。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全球变暖导致沙漠化不符合历史事实
给水生物接触氧化池两种不同曝气系统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