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活动研究

2017-09-11 03:10
导读:理工论文论文,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活动研究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
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活动研究
杨锦琦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1、待转移劳动力数目巨大。据劳动部猜测,1996—2000年间我国农村进进劳动年龄人口将达7600万,以现有的农村劳动参与率(71%)计,新成长的农村劳动气力将达到5400万,即均匀每年新增1000万。
2、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严重下降,吸纳力在减弱。1988年底,实现了95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4.2%。80年代后期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减弱了。农村非农产业产值每增长1%,相当的就业增长率1978—1984年为0.65%,而1985—1992年下降到0.39%,农村产业产值的就业弹性则由0.57下降到0.24。
3、农业部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有限。就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来说,我国属于世界上最少的国家之一。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今后我国会不断加重有限耕地上的就业压力。据统计,1952年全国劳动力人均耕地9.3亩,1978年为5.5亩,1991年仅仅1.25亩,还不及美、俄等国有的1/8。随着农业技术进步,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进步,在发达地区农业中已出现了资本代替劳动力的趋势。而这些发达地区农业技术的选择往往是从本地的要素供给条件出发,很少考虑从宏观要素出发,这样从宏观上看,必将削弱农业部分继续有效地充当农业过剩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4、城市吸纳农业劳动力的空间狭窄,据估计,城市劳动力过剩的程度目前约在15%以上。考虑到90年代城市国有企业“在职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消化的巨大压力,进进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目很难出现“奇迹”。同时,随着市场化就业缺席的逐步实施,城市企业内部劳动力的隐蔽性失业必然会日益显性化,将会有相当多的“在职失业者”被抛向劳动力市场,由此,即便答应农民自由向城市迁移,能够转进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也就不可能很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5、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限制了就业领需拓展。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中还有半数以上的文化程度在小学水平以下,其中还有15.29%的文盲半文盲,这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尽大多数从事脏、累、苦、险这些城里人退出的工作。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活动的对策取向
1、加强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各级政府应将农村劳动力就业指标,纳进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和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就业成为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设立协调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加强区域劳务协作,作好劳动力跨区域活动高峰时的疏导工作。统筹规则城乡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城市规划和建设应考虑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特别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和集体资产治理分配制度,建立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土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把改革城市人口福利体制、城市企业用工制度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进一步开放并为异地转移创造条件,建立城乡同一的竞争性劳动力市场。
2、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引导乡镇企业公道集中,发展中心乡镇,把发展乡镇与建设小城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主张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相结合,并不即是要把已有的乡镇企业都集中到小城镇中往。测算表明,乡镇企业适当集中比分散布局在就业能力方面(包括连带效应)可扩张50%以上。城镇建设应选择交通、基础设施和资金、人才条件较集中的城镇,采取适当倾斜的政策,使之对四周乡镇产生一定辐射力和吸引力,成为一定区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建立乡镇产业小区,引导技术要求较高的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扩展其吸纳就业和联带就业的能力。走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农村产业化、城市化的道路。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新场所。通过乡镇企业的不断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实现乡镇企业布局相对集中,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后,可看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不断建立健全农村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抓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今后要把商贸、交通运输、通讯、金融、保险等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开发农村房地产、旅游等新兴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就业容量,把农业服务产业化,作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一领域将为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题目提供广阔空间。
上一篇:二十一世纪水环境污染治理可持续发展新趋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