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发展沿革——“资源—体(2)

2017-09-15 01:11
导读:其敌人——1796年——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第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 0年11月版。) 延续千年的国家—乡村关系的传统模式,此时已山穷水尽

其敌人——1796年——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第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
0年11月版。)
延续千年的国家—乡村关系的传统模式,此时已山穷水尽,国家必须采取新的现代
意义的治理方式,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半治理模式不仅意味着国家权力的扩
张,而且在资源消耗上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西欧现代集权国家的治理,其资源基础建立
在资本主义工贸易和组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之上。而中国当时的情况是:“征调资源的
新方法并没有形成,而作为理政和发展的老一套办法却变得越来越不中用。……地方活
力长期无计划发展的结果,使资源的征调变得更加困难。”(注:见(美)吉尔伯特·
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第21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在这里,国家
改变传统治理模式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变化的需要,而最直接的原因
是对乡村剩余资源的需求。
中国的现代化路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新中国一成立,就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冷
战的强大压力,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力强大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存。这种特殊的国
际政治背景,不仅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加迫切,而且,还决定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方
针,即所谓“赶超战略”。赶超战略的目的就是要在较短的时期内,使中国的国力达到
大幅度的增强,实现强国自立的目标。这样,国家领导人就很自然地选择了优先发展重
产业的经济战略。而重产业的产业特征是投资建设的周期长,投资规模巨大。重产业的
建设,要求社会提供数目巨大的经济资源,而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与要求相往甚远
。所以中国重产业基础的建立,无法依靠市场机制的积累得以实现,而只有通过国家的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干预,从农业等其他产业中吸取经济资源,人为降低重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满足重工
业积累的需要。
从农村集中资源支持重产业和城市的发展,是当时中国的重要方针。国家决策人在
处理农村题目时,“以农养工”的意图也是比较明显的。中国***对广大农村的改造
,全国革命胜利之前就在解放区已经展开。从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到人民公社,每一
次重大的农村组织变革,都隐含了对更多乡村资源的需求。如农村土地改革完成以后,
为了产业化的目标,国家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以及一系列的乡村组织形式,把农业
中的剩余产品,有时甚至是一部分必要产品转移到现代产业部分中。而人民公社的出现
,则是国家通过直接操纵乡村经济组织,从乡村集中数目更多资源,所以有学者断言,
国家产业化需要农村提供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援是公社化的结构性原因。(注:见陆学
艺著《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与农村现代化》第72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2版。)
考察这一段历史可知,农村社会大变革的三步曲完成后,国家逐渐把握了乡村社会资源
的分配权,每一次大的运动都加强了领导对社会资源的控制。人民公社体制形成以后,
国家在组织上较为彻底地改造了乡村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外来控制,正如外国学者
的论述,此时“中心从地方抽走了比以前多得多的资源。”(注:见(美)吉尔伯特·
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第44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同样,我们从
建国以来农民为国家所作贡献的角度,(注:关于农村为城市产业化提供的资源,具体
数据见冯海发、李微《我国农业为产业提供资金积累的数目研究》,载《经济研究》19
93年第9期。),也可从反面推知国家进行乡村改革的目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二、资源状况、体制选择及其功能实现
现代化开启之前的传统时代里,集权国家在治理乡村社会时,其意识形态几乎提供
了采取一切统治形式的自由空间,集权国家取得尽对的上风地位,没有任何非国家的社
会气力可以对它形成制约。按照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它势必会采取尽可能严密和高压
上一篇:试析以家庭为单位的定居式集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