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发展沿革——“资源—体(5)
2017-09-15 01:11
导读:济手段和技术条件相比,它却不能不处于次要的地位,在阔别革命的平庸时代尤其如此 。至于党组织的作用,由于它是一个资源节约机制,恰好从另一方
济手段和技术条件相比,它却不能不处于次要的地位,在阔别革命的平庸时代尤其如此
。至于党组织的作用,由于它是一个资源节约机制,恰好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资源—体
制”框架的公道性;第三种解释是,乡村社会在强有力的国家的渗透下毫无招架之功,
也是国家成功的原因。应该指出,乡村社会面对国家渗透失往抵抗能力,在现代化的前
期同样是存在的,事实上清末及***时期的国家也没能充分渗透乡村。甚至可以说,在
整个中国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演变过程中,乡村社会从不具备抵抗政权的能力。所以
,这种解释也是缺乏说服力的。
可以有把握地说,社会主义新国家的成功,应该回功于新国家在资源题目上的突破
性进展。从土改、合作化到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在这一国家参与乡村的三部曲中,始
终都可以看到经济资源的影子。新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将社会体制一直下达到乡村社
会最基层,有两个因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第一,国家的政权延伸不仅涉及政治和社会
领域,还进进了乡村经济运行的内部。土改是国家干预乡村经济的第一步;合作化的过
程中,国家的统购统销政策通过对农村贸易渠道的控制,进一步实现了国家权力在乡村
基层的横向扩展;而公社体制中,国家使其基层机关和乡村的经济单位重合,直接把握
乡村的几乎全部经济资源。这样,国家就获得了空前雄厚的财政或资源基础。第二,农
村的党组织在国家参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党组织的扩展超过了国家正式机构所能达
到的乡镇一级。所谓“支部建在村上”,是党在军队中成功做法向社会的延伸,国家权
力就是通过政党体制而深进乡村。政党体制的延伸,避免了政府正式体制伸展必然招致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的资源困难,由于国家可以不负担基层党员的资源供给,实际上是将这笔巨大的开销转
移到乡村社会的身上。值得留意的是,晚清和***时期的国家也曾经试图将控制用度转
嫁到乡村社会的头上,即利用乡里士绅来代理国家治理乡村,但由此产生的经纪体制使
国家的企图幻灭。可以看出,那种经纪体制中的利益互惠关系,其控制效率远远比不上
揉合意识形态气力的现代政党体制。
新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成功参与,应该回因于国家在资源条件上的突破。即国家通过
纵向和横向扩张的结合,获得了充分的资源基础;农村的党组织建设,也使国家巧妙地
转移了资源的负担。国家为乡村社会安排的体制获得了良好的资源基础,是乡村社会新
体制能够正常运转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演变历史中,体制变动的背后始终有经济资源的影子
,“资源—体制”的理论框架,可以成为理解这一进程的公道途径。对于改革以来的国
家和乡村社会关系研究,它也应该是一个公道的解释方式。应该指出,本文对此框架的
检验只能表明,它只是为国家与乡村的研究提出了一种非常粗略的框架,要对此作现实
的深进研究,还需要对此框架进行扩展和细化。同时,这一理论框架本身就说明,它基
本上排除了影响国家—乡村社会关系的其他因素,例如文化体系本身在乡村变迁中所起
的作用,以及意识形态在国家政治行为中的影响等等。
【责任编辑】余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