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几点熟悉(2)
2017-09-15 03:37
导读:农就业份额,东部地区为13.5%,中部地区为8.6%,西部地区为5.4%,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 部地区分别高4.9个百分点和8.1个百分点。199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非
农就业份额,东部地区为13.5%,中部地区为8.6%,西部地区为5.4%,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
部地区分别高4.9个百分点和8.1个百分点。199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非农业劳动者的比重
仍然是东部地区最大,西部地区最小。在百农业劳动者中,流向乡村集体企业的东部地区为
31.8%,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6.8%和26.8%;流向个体和私营经济的企业主、个体或合伙工商
业者和受雇劳动者,在东部地区合计占非农业劳动者的31.8%,中、西部分别为23.8%和26.8
%。④可见,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同决定地区间农民就业结构的差异;非农产业结构的不同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程度就有很大的不同。
5.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生产水平决定收进水平,收进水平决定生活消费水平,我国农村居民地区收进水平差距必然
导致生活消费水平的不平衡。据统计,1994年,东、中、西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分别为1285.1元、916.5元、789.4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5倍、4倍和3.67倍。东、中、西部
之比由1980年的1.27:1.07:1,扩大为1994年的1.63:1.16:1,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地区差
异明显。1994年我国中西部地区恩格尔系数(指居民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是
反映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分别为0.6121和0.6104,高于东部地区0.536的水平。
⑤由此三大地区农村居民在一些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上就存有了差距,如东部地区农村每
百户拥有腕表175只,自行车175辆,电视机84台;而中部地区则是143只、109辆、59台;西
部地区为155只、77辆和43台。
可见,农村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二
对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现象进行正确评价,是制定有关区域、城乡、阶层政策的基础。评价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的出发点应当是客观现实、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我国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在世界发展中的位置
。
1.发展不平衡是发展中大国现代化过程的一般规律
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收进分配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差距先逐渐拉大
,然后再稳定缩小这们一种“倒u字型曲线”变化特征的理论。实在这种特征在发展中的大
国比较明显。发展中的大国与发展中的小国或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发展中大国内部处个地区
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口密度和素质、技术水平以及原有的发展基础等条件往往存有很
大差异,因而必然导致不同区域在综合实力、发展速度和人均水平上的差异,出现不平衡的
现象。象新加坡、斯里兰卡和韩国都是小国,台湾也只是一个省,人口数目、土地面积都十
分有限,具备均质发展的条件,故经济发展就难以有“倒u字型”轨迹发生,发展与均等是
一个同向的过程。
发展中大国这种现象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如印度在19世纪上半叶,第一批近代产业主要集中
在孟加拉湾恒河口的加尔各答、达卡和濒临阿拉伯海的孟买城郊;又如巴西,其东南部,尤
其是圣保罗、贝洛奥里躲特和里约热内卢所构成的三角带,不仅是巴西国内的经济中心,而
且是南美洲最发达的地区。该地区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11%,但却聚集了全国45%的人口,生
产了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而占全国国土面积60%以上的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则人烟稀少,
生产落后,是南美洲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发展的历史也经过了这样不平
衡发展的过程。区域发展有其生命周期,不同地区经历某个特定发展阶段所需时间的是非不
同,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远地区远远领先,有的地区后来居上,有的则没有什么起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色,从而地区的发展就表现为不平衡性。在一定内餐部条件的作用下,欠发达地区可以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