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农业的增长与发展题目(2)
2017-09-16 01:59
导读:层次的题目。我们在这个条件下来探讨农业的发展与增长题目,中国的经验显然是极有意义 的。 中国作为一个耕地资料紧缺的人口大国,要解决农业题目
层次的题目。我们在这个条件下来探讨农业的发展与增长题目,中国的经验显然是极有意义
的。
中国作为一个耕地资料紧缺的人口大国,要解决农业题目本来就已十分困难,而且它还一度
面临耕地减少的趋势,使题目更为严重。1992年全国耕地面积比1957年下降14.5%,而同其
全国人口则增长了81.2%,人均占有耕地也从2.6%亩下降到1.2亩。面对这种情况,全国人民
硬是通过各种努力,还是使粮食生产获得了逐步增长,特别是农村改革后,更使局面有了可
喜的变化。从1957年到1992年,全国人口年均匀增长1.71%,而粮食产量年均匀递增2.4%,
其中,从1979年实行改革后的14年,粮食的年增长幅度达到2.7%,尤其是前六年的均匀增长
速度已高达5%,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使全国总产量增长了三分之一,从3亿吨的水平一下
就跃上了4亿吨的台阶。其他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糖料、猪牛羊肉、水果等,也都增长
了一倍以上。中国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使自己的谷物、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达
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
应当看到,中国农业固然取得了这些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说,特别是以占总人口百分之
八十的农民在广农村所从事的生产来说,它仍属于传统农业的范畴。由于,占主导地位的还
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耕作方式,人力畜力使用还比较普遍,在极端情况下,少数地区甚至还
存在烧荒、撂荒、轮歇等较为原始的耕作方式,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农业机构等
现代科技手段在很多地区的应用固然是有效的,但它在农业中的进进范围和作用程度,还远
未达到根本扭转劳动生产率低下状态的目标。即使是实行农村改革后,所通行的仍然是以农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也没有跳出传统农业方式的范畴。由此可见,中国农业出现的增长
,从总体上来看,主要还是传统农业方式下的增长行为,固然要实现这种半长并不是很轻易
的,它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但它还是证实了,这一种成为落后的传统农业方式与有效的生
产增长如此成功地连结起来,甚至达到大体适应这个人口大国需求的程度,在客观上是可能
的。它说明,在传统农业条件下同样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增长潜力。
可是,这种增长有限度吗?要在有限的耕地上保持粮食的增长,这肯定与进步粮食的单位面
积产量有关,但单产进步的潜力会有多大呢,这种增产势头的远景将会如何呢?有的人根据
农村改革后出现的新局面,以为这些增长主要是由于经济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是源
自于过往已经具备的生产能力在改革政策作用下的开释效应,因而表示担心,在这种生产力
开释效应完毕之后,中国农业还会增长吗?也有人根据如此悬殊的耕地与人口比例,早就断
言中国的农业增长已经到了极限。这些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
让我们再往返顾一个中国的粮食生产情况。四十多年来,中国曾出现过几次粮食增长的高峰
:五十年代初,在连续九年增长的基础上,1958年粮食产量首次跨上2亿吨台阶;七十年代
后期,在连续两年分别以2200和2700万吨的数目增长后,于1979年又跨过了3亿吨台阶,达
到3.3亿吨的水平;到八十年代初,又在连续三年以每年2000-3000多万吨数目增长后,于19
84年再度跨上4亿吨台阶,达到4.07亿吨的水平;之后是1990年,又是在连续每年以1300和3
000万吨的速度增长后,达到了4.46亿吨的高峰。以上几次产量高峰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高峰出现的年限逐步缩短,从2亿吨到3亿吨用了20年,从3亿吨到4亿吨只用了6年。而且,
后三次高峰都是在实行农村改革之后,它与中国农业正在出现的深刻变化有关;二是每次高
峰之前都有连续几年的大幅度增长,反映出社会具有很强的增长渴求;三是每次达到增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