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农业的增长与发展题目(5)
2017-09-16 01:59
导读:见二者联系是何等紧密。 人口增长了,对土地的其他用途也会随之扩大,从而导致挤占耕地,使耕地减少。但为了觖 决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加大,必然要
见二者联系是何等紧密。
人口增长了,对土地的其他用途也会随之扩大,从而导致挤占耕地,使耕地减少。但为了觖
决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加大,必然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手段往进步耕地的产出率,实现粮
食产量的进步。因而可以说这种粮食增长是被人口压力逼出来的。所以,尽管耕地减少,只
要人口增加,粮食产量也会增加,这种关系还是轻易理解的。
可是反过来的情况,粮食增长,人口也随之增长,这又作何解释呢?
如前所述,为了满足需求的扩大,人们必然会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手段往实现粮食的增长。
要达到这个目的,一般说来就必须增加投进,这种投进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资金、物资、技
术等物质气力的“硬件”投进,也包括政策调整方面的“软件”投进;既有政府方面组织的
投进,也有由生产者自己安排的投进。概括而言,无非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进。而这些
投进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都意味着生产本钱的大量增加。可是,由于传统农业的生产
主要是满足生产者自身的消费,缺乏足够的积累,因而这些新增的物质投进,往往会超过生
产者可以支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由国家来安排一部分较大的工程项目投进外,从
生产者的角度看,在所有这些实现增产的投进要素中,他们能够办到,又可以见效,也最容
易偏向的选择,莫过于增加活劳动的投进,也就是直接增加劳动力的投进了。在自给自足的
传统农业生产中,有一种忽略劳动本钱核算的倾向。自然经济时期,劳动力还没有被当作商
品,因而有缺乏劳动力价格的衡量标准。由劳动力所支付的活劳动对于生产者来说,似乎是
无所费的。加上劳动力资源的充溢和过剩,劳动力的形成和取得也变得十分简便。此外,传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统农业本身也是一种劳动密集程度很高的产业,它没有很多复杂机械和生产技术的操纵,因
而对劳动力挑选的标准很宽,对简单劳动有很强的吸纳能力,继续增加劳动力的投进,本身
就与这种劳动密集型生产具有自然的相溶性。这就使一般农户很轻易就倾向这种选择而放弃
其他些较难实现的投进手段。于是,增加劳动力投进便成为生产者增加产量最现实也是最主
要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农户们一般也是以拥有多少个强壮劳动力来作为自己经济实力地
位的象征,以至对生养男孩也普遍表现出强烈的愿看。更加充分地反映出生产者对劳动力增
长的自觉追求,而劳动力的增加自然要通过人口自身的增长来实现,从而也就推动了人口的
增长。
人口与粮食的关系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为了解决人口增长题目需要增加粮食产量,而为了
增加粮食产量,却又使题目转回到人口增长上来。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客观事实,而它正是
一种由传统农业条件所促成的自发的作用机制。
从1952年到1988年,中国的农民累计向国家交售的粮食为21.5亿吨,仅占同期粮食产量的22
.9%。农村改革后,商品经济已有很大发展,1988年,农村中整个工农业产品的商品率已达
到68.8%,但其中的粮食商品率也只是30.4%,比三十六年前的1957年只进步了10.1个百分点
。同样,按全部农业总产值计算,每个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1988年只比1957年进步74
%,每年均匀只增长了1.8%。假如以生产的粮食实物来计算则更低。1988年每个农业劳动者
均匀生产粮食1232公斤,只比1957年的1031公斤增长19.5%,均匀每年只增长0.58%。而中国
的人口则是以18.1‰的速度在增长。那么多的人口保持着这样的增长速度,必然形成巨大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消费需求。况且,由于中国的发展水平还不高,食品消费的需求还很旺盛,现在全国的恩格
尔系数仍为59.6%,其中,农村则达到62%,这对粮食生产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压力。假如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