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农业的增长与发展题目(4)
2017-09-16 01:59
导读:和人口生产看作是两个各知孤立的过程,以为农业生产只是在提供了产品,也就是在“事后 ”才对人口生产过程发挥作用。可是,在既定的生产力水平及
和人口生产看作是两个各知孤立的过程,以为农业生产只是在提供了产品,也就是在“事后
”才对人口生产过程发挥作用。可是,在既定的生产力水平及其生产和消费方式下,当他们
发现生产的不断增长往往都被人口的增长吞噬了,便又开始抱怨人口的过快增长,甚至提出
所谓消费资料只是按算术级数增长,而人口则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著名论断,并主张以抑制
人口增长的办法反过来往适应消费资料的增长。而且,这种考虑已经日益被有关国家的政策
所吸收。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传统农业增长的量变不能跨过人口增长的界限,因而就很难质
变到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往。于是,人们又把留意力纷纷转向人口题目。
人口的确增长得太快了。特别是在人口基数加大后,这种增长更为猛烈。然而,人口为什么
要这样增长呢?人类的生存繁衍假如确实具有一种“几何级数”的扩张效应,应该说这种现
象在各处都是一样的。可是,世界中国人口的情况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据联合国人口基金
会发表的《1993年度世界人口状况》称:从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到50亿起,到1993年7
月11日又达到了55.7亿。而在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的新增人口占了95%。目前,在每年
新增人口中,亚洲国家就占60%,预计到2025年,非洲人口也将从现在的7亿增加到16亿。
上述资料表明,越是发达的国家,其现代农业的水平也比较高,但人口增长率反而较低。可
越是传统农业盛行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反而越高。1949年时,世界各国人口增长率的
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的尽对值还不算太大,而在经芝了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后,到了1987年
,这个尽对值与原来的差距反而扩大了整整一倍。我们还可以从日本的情况来看一下这种变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化。日本也是一个人口众多,因而人口增长基础较为明显的国家。1949年,当它还处在战后
恢复时期,经济还不算十分发达的时候,其人口增长率却相对较高。可就在后来的几十年中
,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并跨进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它的人口增长率反而出现从8.8‰到4.9‰的
下降趋势。这与印度尼西亚的情况正好相反。1949年印尼人口比日本还少8.3%,人口增长率
也低于日本,可到1987年时,它的人口已经比日本还多39.4%,人口增长率也比日本高12.8%
个千分点。
把上面这些令人费解的题目集中到一起,也许反而倒把题目的焦点和根源暴露出来了。这些
题目涉及到三个最为相关的因素: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问
题的解答。
还是以中国的情况来进行分析。从1949年到1992年,中国人口从5.4亿增加到11.7亿,增加
了1.16倍,年均递增18.1‰。中国事一个耕地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这样的人口增长已经使
有限的耕地负担更加沉重,可是耕地面积仍然在逐步减少。1957年全国还有耕地16.8亿亩,
到1991年已减到14.3亿亩,每年大约均匀减少0.5%,与人口增长呈反向变化。耕地的下降显
然会对粮食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但中国的粮食产量反而又是逐步增长的。1992年全国粮食
产量4.4亿吨,比1949年1.1亿吨增长了3倍,年均匀增长3.2%。粮食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
可上述情况说明,不管耕地是增加还是减少,粮食都必须增长,由于它必须适应人口增长形
式,现在只是粮食与人口有相同的运动,耕地则出现逆向变化而脱离了关系式。粮食与耕地
的这种自然联系反而不如粮食与人口的关系那么密切了。据对若干年资料进行的测算,中国
粮食产量与人口数目之间增减变化的相关系数,已达到了0.9819的高度。人口增加,粮食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量也增加,粮食增长,人口也会随之增长,这种关系竟然连耕地减少都没有能把它改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