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人本主义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主义,核心是人的主体性。其基本特征有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人的独特性、注重人的潜能的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当前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人的角度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教育管理;以人为本
一、人本主义及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概述
人本,就是一切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关注人的潜能、个性的张扬和主体人格的自由发展。人本主义(humanism),又称人文主义,即以人为本位出发,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和尺度。起源于唯物主义思想家费尔巴哈,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作为反对中世纪教廷统治的工具。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后现代主义随之兴起,人文主义被赋予反传统、改革现实的新含义。
关于人本主义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三点:(1)注重对人的行为、经验的研究,认为自由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遗传、环境的影响。(2)重视人的个性,认为人具有选择、创新、价值判断与自我实现的能力。(3)关注人的潜能的发展。因此,重视借助特殊感觉、知觉研究真善美,突破创造力及人类反应的可能性以及重视对创造潜意识的探索的思想体系就是人本主义思想。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本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1)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2)重视人的独特性;(3)注重人的潜能的发展。
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区别,关键在于对人的不同理解:人本主义既把人看作纯生物界的人,也从人和动物的区别的意义上理解人,因而它往往抽去人的社会关系和具体历史条件,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性作为社会历史的准绳,它强调的是人的生物性、共同性、普遍性;而以人为本则既看到人的存在和类价值,也看到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还看到人的个性存在和个性价值。正确区别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科学地认识人本主义。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就是利用一切特定历史的有利因素,从人性和人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个性,调动一切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促进教育对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全面和谐发展。它最早是以人际关系理论的形式始于20世纪30 年代,运用并发展于40~50 年代;60 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人力资源理论的形式广泛运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都重视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合理需要的满足,以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重视组织与个人的互动,重视教职工对决策的参与、合作计划、共同目标、自主性、个人在教育或学习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要求学校管理不仅要寻求实现学校组织目标与教职工利益的一致性,而且要把学校的目标与学生发展的目标统一起来。
二、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和策略
(一)现实意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教育管理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管理思想不断更新,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手段不断丰富。同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忽视对学生和教师的尊重、师生间的关系处理问题等。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素质教育是我国8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得到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意在充分开发个体的潜能使其得到发展和优化,全面塑造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提高个体的整体素质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与人本主义的内涵是一致的,表现在以下方面:强调开发个体的潜能,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等。因此,实行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对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