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的困境: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1)(3)
2016-04-02 01:04
导读:第一,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non-rival)和非排他性(non-etcludability)。它既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公路、桥梁、航标灯等,又是非物质产品
第一,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non-rival)和非排他性(non-etcludability)。它既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公路、桥梁、航标灯等,又是非物质产品和服务,如 法律 、政策、消防等,此处仅以有形的物质产品为例说明公共产品的供给也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倘若大家都出钱兴办公用事业,所有人的福利都会增加。但问题是,如果我出资而他人不出资,则我可能会得不偿失;如果他人出资而我不出资,则我可以占便宜、搭便车,免费享受他人的成果。因此,每个理性的人最优选择均是“不出资”,这种纳什均衡使得公共产品供给出现短缺、公共福利无法提高。譬如,当前 农村 的农田
水利工程年久失修、道路桥梁设施弃置,城市公用设施毁损、“卫生死角”长年积压等。生活中颇为贴切的例子是,集体宿舍内楼道里的路灯坏了,一个人希望而且总想肯定有人会出钱买一个灯泡安装上去,结果人人都持有这种不付出成本(购买灯泡成本和劳动时间成本)而免费享用的心态,致使楼道里长时间漆黑一片。希冀“风险不担、利益共沾”,一些人不愿去做的“顺手之劳”终究致使公共产品供给困难、公共福祉无法享受。古典经济学中的“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典故形象地表明集体行动博弈与公共产品供给的故事:原先在市场当中流通的是“足金”的货币。某甲想,既然是“足金?的货币,那么我收藏起来,把含金量不高的金币投放到流通领域当中,恐怕别人也不会知道。某乙也如此想法,于是也将不“足金”的货币投放到流通之中……等到一定时候,市场中的“足金”货币已经没有了,于是“劣币”驱逐了“良币”。个人的搭便车行为无疑造成了对集体利益的侵害,公共产品如同“皇帝的新装”!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第二,公共资源利用无度。哈丁的“公用地悲剧”在现实生活中的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上屡见不鲜,诸如公海的过度捕捞、森林的滥采滥伐、围湖造田等等。“‘公地悲剧’这个表述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它意味着任何时候只要许多个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6]近几年在湖南省湘乡市涟水河畔,两岸的村民找到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开砂场采砂卖钱,但自从采砂活动红红火火搞起来以后,两岸堤防损毁,生活用水污染,而且打架斗殴事件急剧增多,黑社会性质团伙形成,一次潭市村村民易建明仅仅因为小摊挡了挖砂车辆的路,就遭人暴打一顿。[7]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道教第一山的武当山景区内乱砍滥伐、管理混乱,公然违反规划乱占乱建、开荒种地现象屡禁不止,出租庙观做武馆,对部分古建筑进行宾馆式改造、扩建,使文物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还给周围古建筑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没来武当想武当,来了武当上大当”,近年来,游客对武当山一直颇多微词,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风景区的利益争夺终致“遇真宫大火”。[8]再如汽车尾气的环保问题。若从环保角度或集体利益角度看,汽车拥有者应该购买清洁型汽车或在排气嘴上安装净化装置,但如果从个人成本的角度出发考虑这个问题,就会有截然相反的取舍——单个人购买了清洁型车辆(一般来说, 目前 这种车辆从价格性能上不如普通型汽车)和安装净化装置是自己完全的成本支出,而对于收益自己却只能享受到如其他没有支付成本的人一样的清洁环境。于是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气污染仍旧污染!大部分渔场都存在着巨大的过量捕捞,如果通过管制能阻止过量捕捞,大多数渔场都可以以较少的努力得到现在的捕获量。[9]然而,大多数国家没有最优的
渔业管制,国家之间为争夺
渔业资源而发生冲突也仍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草原的过度垦殖和放牧,植被的破坏而没有人努力去维持其持续放牧能力,大规模的荒漠化和沙尘暴天气也在所难免了!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第三,公共秩序混沌失序。由于集体行动的盲目自发,可能造成建设中的“一哄而上”、市场经济中的无序竞争、民工潮“盲流”等等。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由囚徒窘境演绎而来的沙滩占位模型中找到解释。[10]设想较长的海滩上比较均匀地散布着许多日光浴者,假定有甲乙两个小贩设摊于海滩,以同样的价格、相同的质量向日光浴者提供同一品牌的矿泉水,那么甲乙两贩如何安置自己的摊位呢?为了便于阐述问题,我们将海滩表示为长度为2的直线线段[-1,1],具体见下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