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的困境: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1)(4)
2016-04-02 01:04
导读:甲乙 -1-AOB1 图2沙滩占位 如果希望“不要发生资源浪费且对顾客提供方便”,那么-与点处甲乙两个安置摊位是最合理不过的,因为他们将拥有几乎一样多的
甲乙
-1-AOB1
图2沙滩占位
如果希望“不要发生资源浪费且对顾客提供方便”,那么-与点处甲乙两个安置摊位是最合理不过的,因为他们将拥有几乎一样多的顾客,赚到几乎同样多的利润。然而,小贩都是具有“个人理性”的,只要手段合法,总是希望自己的生意尽可能地红火,至于其他的生意好坏则不是自己的事。出于这种理性,小贩甲 自然 会产生如下想法:如果我将摊位从-处向右移至A点,那末A点与点的中点不再是0点处,而是位于0点右边的B点。这一移位,甲将从乙那儿抢走线段[0,B]内的顾客。同样,乙也不会原地不动,作为一个“理性”的商人,他也应该想到将自己的摊位向左移动以争取更多的顾客。于是乎甲乙斗智博弈的结果将使他们的摊位设置在0点附近,他们可能相依为邻且相安无事地做他的矿泉水生意,也可能时常相争而大打出手。而在n人博弈的场合中,就可能出现“位置”上的群聚和混乱,比如运动式的重复建设、 交通 堵塞及争抢座位现象等。
第四,公共组织效率缺失。集体行动如果没有很好地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和组织制度的建构,那么公共组织就会成为“大锅饭”的温床,“自利性”就会腐蚀“公共性”。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 时代 ,盲目追求“一大二公”,农村的集体经济普遍采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实行集中劳动和集中经营,评工记分和按工分分配的制度。这种过于单一、过分集中而又平均主义的体制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 发展 。同时,公共 企业 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实行集
就业、保险、福利三位于一体的劳动制度,分配上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这种状况使得“搭便车”行为广泛存在,某一个体不付出劳动成本同样也能得到其他投入劳动者相同的收益,如此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使得许多人怠工、窝工,农村集体与国营企业效率不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 现代 企业制度的建立也就大势所趋了。如今,在一些公共组织里面,既存在相当多的损公肥私现象,拿私人的发票往“公家”户头里报销;又存在着得过且过“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整天巴望着有人会把事情干好,“一杯茶,一枝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结果组织效率和效益大打折扣。管理者抱着“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致使前来办事者十天半个月还办不好。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冗员充斥、议而不决,凸现集体行动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公共组织效率和价值丧失殆尽。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第五,公共政策执行失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政策执行中长期存在着的一种普遍现象,具体表现为“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曲解政策、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软拖硬抗、拒不服从”——象征性执行、“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11]个中原因除了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的矛盾、公共政策本身的缺陷、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利益驱使之外,集体行动的逻辑也是主要因素。一则你有你的政策、我有我的行动,理性的算计使得自己只顾追求最大化利益,于是乎公共政策成为一纸空文,没有人去执行;二则公共政策利害相关人的“搭便车”行为,对于受益型政策的执行,希望别人能“示范”,对于受损型政策的执行希望自己能侥幸逃脱损亏,于是乎公共政策长期得不到贯彻执行;三则在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中成为袖手旁观的“他者”,比如某人对于组织中——管理者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但作为“清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期冀有一天有人能检举揭发,结果大家都是这种心态,于是乎照样“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无论是反腐政策,还是政策反腐皆成“空中楼阁”!在执行过程中,公共政策低信任度运行,需要相当高昂的交易成本去维系;同时,公共政策执行责任不明确性和责任隐匿性,使“集体责任”等于“没责任”,政策出了问题,不知道找谁去解决……执行当中的“静态阻力”——不合作使得公共政策失效或者失败。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陈 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