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1)

2016-09-14 01:20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浅析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就业能力 校企合作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就业能力 校企合作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仍然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本文对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证书、就业及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进行研究,从大量的调查数据中找出目前课程设置上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其提出了一些方案,将课程与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有效的连接起来,从而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相吻合。·
  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一方面大批毕业生感叹就业艰难、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企业界对难于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抱怨也日渐强烈,分析这种人才培养中供需之间的矛盾,以满足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学校的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职业发展,达到“三盈”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一些学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职业教育课程与证书、就业及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进行研究。调查选择2所职业中专、1所职业高中和2所高等职业院校的1700名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涉及机械、会计、计算机、电子、土木、外语工商管理、文秘等专业,共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8份。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已经有了求职或就业的经历,对于研究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很有价值。
  1.课程与证书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基本上都提出了“有工作经验”和“有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重要举措。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具有相关职业证书就成了获取就业机会十分重要的一个砝码。那么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相关证书呢?
  表1显示,学校的课程设置在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方面总体上来说是比较有帮助的,然而学校的课程设置在某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表2可见,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与专业相关考证内容列人教学要求是学校最应加强的教学方面的工作。要加强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在设置专业前首先应进行行业的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所开设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专业基础知识也应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系统化,以区别于学科课程体系中由一些专家事先给出专业的学科基础性课程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科专家的意见提出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做法。在具体操作时,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由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定,面向行业设置和按行业归类是必须的。这样学生在工作中需要加强的许多知识就可以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直接获得。学校可以建立实验室,请企业内的专家为学生授课;或与企业合作,定期让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及实习,将课程与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有效的连接起来,不但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还使专业相关考证内容更形象化。   2.课程与就业能力
  就业要求中剥除对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外衣后,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要求才是其根本需求。当然,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这一要求也体现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调查显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那么,应该如何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使其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呢?首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然后根据专业课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最后再根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需要安排基础课。按这种模式设置各专业的课程,在总体上应注意加强专业课,适当拓宽专业基础课,合理地压缩基础课。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安排课程的课时比例。同时,在课程内容上专业基础课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做到学用结合,基础课要充分体现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服务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体系既有层次性,又密切了各层次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明课程设置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表3是某学校数控机床专业的课程计划:   由表3可见,从普通文化课程方面看,没有突破原来的语文、数学、物理、政治这种框架,明显具有普通高中课程压缩的痕迹,没有心理教育、人际交流、环境教育、两性教育、各地文化教育等内容。生涯规划在各职业类学校还处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期,所以还不成熟,有的被窄化为就业指导教育,造成大部分学生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等,而这些能力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应该慢慢培养起来的。从专业课程方面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第三学年上半学期学习的很多理论,没有上机实践,到下半学期用整个学期的课时实践,这样的安排学生反映很不合理,理论本来就枯燥难懂,还要进行一个学期的纯理论教育,肯定不能完全消化,到下半学期实践时理论知识就已忘得差不多,那么教学效果又有多少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多少呢?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能力。
上一篇:论书法艺术的独特感染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