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有效性

2017-03-10 01:00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浅析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有效性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 货币政策框架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系列制
   [摘要] 货币政策框架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本文拟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框架现状及其有效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调整和完善我国货币政策框架。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名义锚 通货膨胀目标制
  
  货币政策框架(Frame for Monetary Policy)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具体来说就是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有机组成。
  一、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框架的基本状况
  我国当前所构建的是以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以保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为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和构建对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和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影响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传递的新的因素的不断涌现,货币政策框架面临的许多新的问题正在制约其有效性的发挥。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并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调整和完善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二、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框架有效性探讨
  当前货币政策框架是否有效性在理论界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当前货币政策框架在总体上有效性的情况下,仍然面临以下诸多问题。
  1.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问题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将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这一表述在学术界存在着单目标和多目标的争论,如果是单一目标,是稳定币值还是经济增长?如果
  是多重目标,各目标间如何确定优先次序和各目标间怎样协调?币值稳定的内涵是什么?以何具体指标来衡量?是通货膨胀率、汇率、CPI、PPI、GDP还是GDP紧缩系数(名义GDP/实际GDP)以及该指标在什么浮动幅度范围内才意味着币值稳定?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没有加以明确界定或规定,这种模糊为货币政策提供了灵活性和相机抉择的较大空间,但不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科学决策和操作,也不利于公众预期的正确引导,从而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有效性的发挥。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2.双名义锚的问题
  当前情况下,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制约因素。保持币值的稳定包涵了币值的对内价值稳定和对外价值稳定,这可以分别用通货膨胀率和汇率来衡量。因此,在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中就不仅有货币供应量这一名义中介目标,而且汇率也成为了货币政策实际上的中介目标。央行为了汇率目标往往不得不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在目前汇率弹性不足以及对冲不完全的制度下,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这与抑制国内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目标背道而驰,货币供应量目标和汇率稳定目标间的固有矛盾使得货币政策操作不可能达到“鱼与熊掌”兼得的目的。
  3.货币数量调控的有效性问题
  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有效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即货币需求稳定和货币供给外生。也就是说货币量与最终目标的关系稳定,中央银行对货币量能够有效调控。但目前这两个前提均出现了问题,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货币化进程正在深入,改革由增量改革阶段进入存量改革阶段,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化,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央行对货币量的控制性较差,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和产出等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减弱,公众通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加大,稳定公众通胀预期正逐渐成为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目标。
  三、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完善
  1.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经济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其总体上受制于一国金融环境与经济基础。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控总支出来实现政策目标的,相对来说,货币政策在抑制需求拉动型通胀比较有效,而在抑制成本推动型通胀和结构性通胀则比较乏力,也就是说对来自实体领域和供给面的冲击,由于其不能在货币面上找到原因,因而很难从货币政策方面找到对策。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对货币坏境的调控,为解决问题创造必要条件。货币政策“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只能为经济增长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坏境,并以此为结构调整和加快改革赢取时间。”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深入研究货币政策框架调整问题
  鉴于当前货币政策框架遇到的困境,选择适当的时机转向新的货币政策框架是必要的。从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有效引导公众预期的方面来衡量,通货膨胀目标制无疑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其优点之一就是有较高的政策透明度。如果央行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同时加大政策操作的可信度,这对于稳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即使在当前通货膨胀目标制暂不可行,中央银行的政策运作也应该增强可信度、透明度和独立性,不仅有货币政策目标的透明,也要求决策程序和决策结果的透明。当然,盯住通货膨胀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可能意味货币供应量操作不再特别重要。
  3.切实加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货币政策目标的制定权无疑应保留在国务院,以确保目标制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人民银行则应该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负责。同时依据职权对等原则,应赋予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决策权,即人民银行有权独立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实现目标的能力,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增强也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从而有效稳定公众通胀预期。具体可行的方式是将目前作为咨询机构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升级为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赋予其独立选择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权力,由央行内部系统的代表和经济金融领域的外部专家以相应比例组成专家决策机构,从而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
  [2]伯南克等: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视角[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06
  [3]陈学彬:金融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2007
    上一篇:完善货币市场促进货币市场基金业的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