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产业内贸易理论新评

2017-07-07 01:29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产业内贸易理论新评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目前产业内贸易理论还在突破发展中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目前产业内贸易理论还在突破发展中,尚未成熟。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给予介绍与评论,以促进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规模经济;差异产品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类型
  
  格鲁贝尔(Grubel)和劳埃德(Lloyd)在《产业内贸易》(1975)一书中首先把国际贸易分为两大类:一是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即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二是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即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的产品,也称双向贸易(two-waytrade),是产业间贸易的相对概念。产业内贸易,从统计上说,是指按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产业内贸易可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VIIT)和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HIIT)等。同质产品,指具有完全替代性的产品。垂直差异产品,指只存在质量差异的产品,例如除了羊毛质量外,其他均相同的羊毛外套。水平差异产品,指质量相同但其(真实的或假设的)特征存在差异的产品,如用质量相同但其剪裁与颜色却不同的羊毛制成的羊毛衫。从理论上讲,产业内贸易或是指有类似要素投入的产品贸易(如焦油与汽油,圆钢与钢板),或是指有消费替代性的产品贸易(如木家具与金属家具,天然纱与人造纱),或是指既有类似要素投入又有消费替代性的产品贸易(如汽车和香烟)。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两个共同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竞争和产品同质。在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国家1进口A商品,出口B商品,同时国家2进口B商品,出口A商品,(如果不考虑运输成本)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商品,即传统理论只考虑产业间贸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同一产业产品之间的贸易(如日本在向美国出口丰田轿车的同时又从美国进口福特轿车),且贸易额大大增加。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却不能解释这种产业内贸易,于是逐渐出现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从供给的角度看,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产品差异,主要是指第一部分中所说的垂直差异与水平差异。由于存在规模经济,通常参与国际贸易的产业都处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上,同一产业的厂商扩大规模化生产差异化同类产品,并对各自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势力。厂商的规模越大,生产的平均成本就越低,就会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如果产品销售只局限于国内市场,可以生产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受到该国市场规模的限制,国际贸易则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垄断利润。而产品差异的存在,既促进厂商走向化获得规模收益,同时也为生产者的相互竞争提供了市场,为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物质保证,从而使各国对同类产品产生相互需求,产业内贸易得以进行。
  从需求方面来看,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则是由于消费者偏好具有多样性,且消费层次结构存在重叠现象,代表性研究有Linder的偏好相似理论、Barker的多样性假说和Lassudrie和Duchene的需求重叠论。多样性假说认为消费者购买商品并非为了产品本身,而是为了能得到可获得产品所体现的特性(Barker将产品属性定义为“与人们的选择相关的那些主观性质”),例如,消费者并非只想得到“汽车”这种商品,他们所追求的是各种汽车所体现的不同程度的安全感、速度感、优越感等。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国内虽然生产同类的产品,但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却对同类产品中的差异产品产生不同的需求,同类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于是得以产生。偏好相似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大多数购买某一种产品,构成代表性需求,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取决于它的国内需求。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即两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越相似),一国代表性需求的商品就越容易在另一国市场上销售,因而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也就越大。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需求结构就越相似。产业内贸易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这些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相似,生活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结构也相似。需求重叠论,以代表性需求论为基础,假设一国对国内已形成代表性需求的产品进行化生产,发展中国家的潜在出口品为低价品X,中等发达国家的潜在出口品为中价品Y,发达国家的潜在出口品为高价品Z。中等发达国家的低收入阶层需求X产品,因此发展中国家将其部分产品出口给中等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阶层需求Y产品,中等发达国家则将部分产品出口给发展中国家;同理,中等发达国家将部分产品出口给发达国家,以满足发达国家低收入阶层的需求,而发达国家则相应的将部分产品出口给中等发达国家,以满足中等发达国家高收入阶层的需求,这样就产生了产业内贸易。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三、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的,更接近于现实贸易情况。主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包括以下几大理论:
  (一)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研究
  对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有多种解释,其中最古老的是运输成本的解释,第二种解释是Grubel和Lloyd(1975)提出的周期贸易。周期贸易产生的原因包括:一是转口贸易,仅仅经过储存并批发的进出口,或不改变其本质的简单处理之后的产品进出口;二是季节因素;三是需求条件的变化,例如相邻的两个国家会互相提供电力以满足各自用电的高峰期;四是政府干预,例如在一个只有3个国家的世界中,假设A国向C国征收高关税,C国可以先将该商品出口到B国,然后再从B国将该商品出口到A国,于是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就在B国发生了。还有一种解释是Brander和Krugman(1983)提出的,通过假定有两家企业(即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它们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且每一企业的产量决策以假定另一企业的产量不变为前提,系统地阐述了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国内与国外市场分割时,即使两国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均相同,寡头垄断企业仍可在对方市场进行产品倾销,从而发生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这说明对于同质产品而言,即使不存在产品成本差别、要素禀赋及消费者偏好差异,也会由于企业的销售策略而发生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VIIT)研究
  对VIIT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新H-O模型和自然寡头垄断模型。
  最早同时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研究VIIT的模型是Falvey(1981)建立的新H-O模型,该模型的典型特征是把体现要素禀赋与要素密集度的H—O模型和产品差异及产业内贸易有机结合起来。假定在初始要素禀赋(资本和劳动)不同的国家中,资本在行业之间不能流动,并且至少有一个行业生产质量不同的垂直差异化产品,此外还假定消费者总是偏好高质量的产品品种,但其选择行为受到收入的限制。产品的质量用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来表示,该比率越高,表示该产品的质量越高。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将出口质量较高的产品,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将出口质量较低的产品。两国之间资源禀赋差异越大,VIIT比例就越大。垂直差异型产业内贸易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进口中低档同类产品,发展中国家进口高档同类产品。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Shaked和Sutton(1984)研究了自然寡头垄断情况下的VIIT,该模型假定消费者具有相同偏好,并且能按质量对产品品种进行排序,收入分配比较平均,平均可变成本不随产品质量改进而变化。结果发现各国在封闭状态下将有两个企业存留在市场上,而当贸易开放时各国仅存留一个企业并为扩大后的市场服务,从而发生VIIT现象。如果考虑两个贸易国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还可以确定贸易的方向。该模型对VIIT的福利分析认为:从短期看,贸易开放可以被视为是市场的延伸,存留下来的企业由于市场扩大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消费者也因支付更低的产品价格而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从长期看,产业内贸易能导致在整个产品质量谱(qualityspectrum)范围内的全面质量改进,从而提高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

  (三)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HIIT)研究
  对于HIIT的研究,以克鲁格曼模型、兰卡斯特模型以及寡头垄断模型为代表。
  最有代表性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型是克鲁格曼(1979)建立的模型,该模型与传统贸易模型最大的区别是它引入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该模型认为,通过产业内贸易,一国在减少其自产产品种类数的同时,增加了其国内消费者可得的产品种类。通过生产更少的产品种类,生产者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消费者则不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消费,而且可以从更多的产品品种选择中获益。在收入分配方面,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产业间贸易使参与贸易的国家整体上相互获利,但使一国每获益只是潜在的可能,实际上会通过贸易对要素相对价格的影响使相对稀缺要素所有者受损失,相对丰裕要素所有者受益。这说明,产业间贸易对收入分配有较大的影响;或者说,调整经济的成本比较高。而产业内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较小,不仅使贸易国总体相互受益,而且使该国的每都受益,因而经济调整成本较小。水平差异性产业内贸易主要表现为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之间所发生的产业内贸易。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Lancaster(1980)基于产品属性需求建立的模型认为,对于两个完全相同的经济体,在存在消费偏好差异并且生产成本递减的情况下,每一差异品种只由一家企业生产,产出的一半用于本国消费,一半用于出口,并且每一国所生产的产品品种的数量均相同。在发生贸易后,产品谱上各品种之间的平均距离要小于非贸易下的情况,因此贸易发生后消费者能更接近于消费其最佳品种。Helpman(1981)对Lancaster模型作进一步的分析,结论是两国同时存在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者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初始要素禀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初始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越重要,而初始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则产业内贸易越重要。
  在Lancaster(1980)模型的基础上,Eaton和Kierzkowski(1984)分析了寡头垄断市场中的HIIT现象,结果发现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厂商数目、贸易产品品种的数量,以及贸易净收益是由模型内生决定的,其大小依赖于各贸易国在封闭情况下所做出的假设,即每个国家消费者的偏好分布情况以及偏好各类差异产品的消费者数量。如果偏好成簇存在,并且最多有两种,则即使两国完全相同,在贸易开放后每一品种也只有一个生产者,并且由于规模经济,各品种将保持在相对低的价格水平,消费者福利得到提高,而当企业分别位于不同国家时,HIIT必将发生。
  1990年代以后,人们对产业内贸易的分析日益贴近国际贸易的现实情况,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型:
  (四)与生产国际化相结合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早期的各种产业内贸易模型所讨论的生产企业,其生产活动仅局限在本国范围内,一些学者将产业内贸易与国际生产(跨国公司)相结合,研究在邓宁的OLI范式下产业内贸易的一些特征。Mainardi(1986)认为在产品差异的情况下,追求成本最小化的跨国企业在进行出口与FDI的选择时,会将子公司在东道国的市场成本和生产成本与母公司采取契约交易方式时的市场成本和生产成本、当地竞争企业的成本、其他跨国企业的竞争性子公司的成本,以及投资于第三国的成本相对比,在满足特定条件时,就会发生产业内贸易。此外,Markusen和Maskus(2001)构建了一个有关商品贸易和子公司生产的一般均衡模型,结果发现产业内贸易水平随着双边贸易成本上升而下降,但随着双边投资成本的上升而上升;在跨国公司存在的情况下,子公司在同一产业的跨国生产和销售在一定情况下能取代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内贸易。 大学排名
  第一,与非贸易品相结合的产业内贸易模型。Schmitt和Z.Yu(2001)认为当贸易壁垒降低时,原本为非贸易品的水平差异产品变为可贸易品,这种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增加使得出口占总产出的份额几乎增加一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世界产出增长率与世界贸易增长率之间的显著差异。
  第二,与地理相关联的产业内贸易模型。Balassa(1986)认为,所有的贸易量均会随距离增加而下降,但是对于许多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复杂制成品,如机械和运输装置等,在进行贸易时需要掌握大量的产品信息,然而随着贸易伙伴国之间距离的增加,这些差异产品的信息却越来越难获得,搜寻成本也随之增加,因而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大降低。Riceetc(2002)认为相对于远距离贸易伙伴国而言,近距离贸易伙伴国生产和需求的产品更加相似,因此产业内贸易水平也较高。
  虽然各个模型之间尚缺乏统一的联系,但却沿着各自的研究方向不断深入发展,使得对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能力不断提高。
  
  四、产业内贸易与政策、经济增长
  
  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其政策主张是策略性贸易政策,代表性模型是布兰德和斯宾塞模型、克鲁格曼、赫尔普曼的模型,本文在此不加详细阐述。
  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化分工实现规模经济,使特定资源得到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动态来看,产业内贸易通过“干中学”(learningbydoing)带来的效应也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就是说,属于内生增长。
  产业内贸易理论摒弃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完全竞争、产品同质的前提假设,以不完全竞争和差异产品为基础,其更符合国际贸易的现实情况,增强了对经济现实的解释能力,所得出的政策主张对实践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也说明了对产业内贸易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BranderJ.andB.Spencer,“Export Subsidiesand In terna tional Market Share Rivalry.”J.I.E.1985.
  [2]Eaton,Jona than,and Gene M.Grossman,1983,Optimal Tradeand Industrial Policyunder Oligopoly,NBER Working Paperno.1236.
  [3]Krugman,Paul.“Increasi ng Returns,Monopo list ic Competition,and Internat ional Trade.”J.I.E.1979.
  [4]Krugman,Paul.“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A.E.R.1980.
  [5]Krugman,Paul.“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and the Gainsfrom Trade.”J.P.E.1981.
  [6]Krugman,Paul.“Increasing Returnsand Economic Geography.”J.P.E.1991.
  [7]贾恩卡洛·甘道尔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2005.
  [8]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9]许统生.产业内贸易类型、利益与经济增长[J].当代财经,2006,(07).
  [10]韩燕.产业内贸易研究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学报,2005,(06).
  [11]姜莉琴,徐昀君.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一些综述[J].金融经济,2006,(10).
    上一篇:中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