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目前产业内贸易理论还在突破发展中,尚未成熟。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给予介绍与评论,以促进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规模经济;差异产品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类型
格鲁贝尔(Grubel)和劳埃德(Lloyd)在《产业内贸易》(1975)一书中首先把国际贸易分为两大类:一是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即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二是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即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的产品,也称双向贸易(two-waytrade),是产业间贸易的相对概念。产业内贸易,从统计上说,是指按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产业内贸易可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VIIT)和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HIIT)等。同质产品,指具有完全替代性的产品。垂直差异产品,指只存在质量差异的产品,例如除了羊毛质量外,其他均相同的羊毛外套。水平差异产品,指质量相同但其(真实的或假设的)特征存在差异的产品,如用质量相同但其剪裁与颜色却不同的羊毛制成的羊毛衫。从理论上讲,产业内贸易或是指有类似要素投入的产品贸易(如焦油与汽油,圆钢与钢板),或是指有消费替代性的产品贸易(如木家具与金属家具,天然纱与人造纱),或是指既有类似要素投入又有消费替代性的产品贸易(如汽车和香烟)。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两个共同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竞争和产品同质。在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国家1进口A商品,出口B商品,同时国家2进口B商品,出口A商品,(如果不考虑运输成本)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商品,即传统理论只考虑产业间贸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同一产业产品之间的贸易(如日本在向美国出口丰田轿车的同时又从美国进口福特轿车),且贸易额大大增加。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却不能解释这种产业内贸易,于是逐渐出现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从供给的角度看,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产品差异,主要是指第一部分中所说的垂直差异与水平差异。由于存在规模经济,通常参与国际贸易的产业都处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上,同一产业的厂商扩大规模化生产差异化同类产品,并对各自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势力。厂商的规模越大,生产的平均成本就越低,就会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如果产品销售只局限于国内市场,可以生产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受到该国市场规模的限制,国际贸易则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垄断利润。而产品差异的存在,既促进厂商走向化获得规模收益,同时也为生产者的相互竞争提供了市场,为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物质保证,从而使各国对同类产品产生相互需求,产业内贸易得以进行。
从需求方面来看,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则是由于消费者偏好具有多样性,且消费层次结构存在重叠现象,代表性研究有Linder的偏好相似理论、Barker的多样性假说和Lassudrie和Duchene的需求重叠论。多样性假说认为消费者购买商品并非为了产品本身,而是为了能得到可获得产品所体现的特性(Barker将产品属性定义为“与人们的选择相关的那些主观性质”),例如,消费者并非只想得到“汽车”这种商品,他们所追求的是各种汽车所体现的不同程度的安全感、速度感、优越感等。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国内虽然生产同类的产品,但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却对同类产品中的差异产品产生不同的需求,同类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于是得以产生。偏好相似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大多数购买某一种产品,构成代表性需求,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取决于它的国内需求。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即两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越相似),一国代表性需求的商品就越容易在另一国市场上销售,因而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也就越大。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需求结构就越相似。产业内贸易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这些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相似,生活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结构也相似。需求重叠论,以代表性需求论为基础,假设一国对国内已形成代表性需求的产品进行化生产,发展中国家的潜在出口品为低价品X,中等发达国家的潜在出口品为中价品Y,发达国家的潜在出口品为高价品Z。中等发达国家的低收入阶层需求X产品,因此发展中国家将其部分产品出口给中等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阶层需求Y产品,中等发达国家则将部分产品出口给发展中国家;同理,中等发达国家将部分产品出口给发达国家,以满足发达国家低收入阶层的需求,而发达国家则相应的将部分产品出口给中等发达国家,以满足中等发达国家高收入阶层的需求,这样就产生了产业内贸易。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三、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的,更接近于现实贸易情况。主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包括以下几大理论:
(一)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研究
对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有多种解释,其中最古老的是运输成本的解释,第二种解释是Grubel和Lloyd(1975)提出的周期贸易。周期贸易产生的原因包括:一是转口贸易,仅仅经过储存并批发的进出口,或不改变其本质的简单处理之后的产品进出口;二是季节因素;三是需求条件的变化,例如相邻的两个国家会互相提供电力以满足各自用电的高峰期;四是政府干预,例如在一个只有3个国家的世界中,假设A国向C国征收高关税,C国可以先将该商品出口到B国,然后再从B国将该商品出口到A国,于是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就在B国发生了。还有一种解释是Brander和Krugman(1983)提出的,通过假定有两家企业(即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它们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且每一企业的产量决策以假定另一企业的产量不变为前提,系统地阐述了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国内与国外市场分割时,即使两国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均相同,寡头垄断企业仍可在对方市场进行产品倾销,从而发生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这说明对于同质产品而言,即使不存在产品成本差别、要素禀赋及消费者偏好差异,也会由于企业的销售策略而发生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VIIT)研究
对VIIT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新H-O模型和自然寡头垄断模型。
最早同时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研究VIIT的模型是Falvey(1981)建立的新H-O模型,该模型的典型特征是把体现要素禀赋与要素密集度的H—O模型和产品差异及产业内贸易有机结合起来。假定在初始要素禀赋(资本和劳动)不同的国家中,资本在行业之间不能流动,并且至少有一个行业生产质量不同的垂直差异化产品,此外还假定消费者总是偏好高质量的产品品种,但其选择行为受到收入的限制。产品的质量用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来表示,该比率越高,表示该产品的质量越高。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将出口质量较高的产品,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将出口质量较低的产品。两国之间资源禀赋差异越大,VIIT比例就越大。垂直差异型产业内贸易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进口中低档同类产品,发展中国家进口高档同类产品。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Shaked和Sutton(1984)研究了自然寡头垄断情况下的VIIT,该模型假定消费者具有相同偏好,并且能按质量对产品品种进行排序,收入分配比较平均,平均可变成本不随产品质量改进而变化。结果发现各国在封闭状态下将有两个企业存留在市场上,而当贸易开放时各国仅存留一个企业并为扩大后的市场服务,从而发生VIIT现象。如果考虑两个贸易国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还可以确定贸易的方向。该模型对VIIT的福利分析认为:从短期看,贸易开放可以被视为是市场的延伸,存留下来的企业由于市场扩大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消费者也因支付更低的产品价格而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从长期看,产业内贸易能导致在整个产品质量谱(qualityspectrum)范围内的全面质量改进,从而提高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