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企业成长理论中资源观与能力论的反思

2017-08-08 05:18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企业成长理论中资源观与能力论的反思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在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中,存在一个“资源——能力”的
  

  摘要:在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中,存在一个“资源——能力”的二分法分析框架,这既为后来的竞争优势理论确立了基本的研究方向,又造成了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歧。实际上,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是统一的,从客体的角度看是资源,从主体的方面看则是能力。作为企业成长关键的企业能力是企业知识的外在表现,企业知识的质量与数量决定了企业能力的高低。企业根据其拥有的知识识别资源的用途与使用方式,确定企业成长的方向。企业的知识既决定了企业的性质,也决定了企业的边界,是企业成长的源泉。

  关键词:企业成长;资源;能力
  
  对企业成长源泉与动力的探究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重要理论课题之一,为了揭开这个企业成长之谜,理论界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不论哪个分析范式、何种流派,都对这个企业成长问题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也都成为了后人继续研究这一课题的理论资源。但是,理论界至今仍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解释,表现出“企业成长理论丛林”的状况。对于企业成长,我们首先能够达成一致的是:企业对利润的追逐是企业成长的基本前提。企业只有实现利润最大化,才能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但是,市场是外在于企业、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企业只有满足了市场需求,才能获得利润,进而实现成长。因此,企业能否把握住不确定性的市场需求,就成为了企业成长理论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企业成长问题,彭罗斯的内生成长理论第一次试图从企业内部去寻找企业成长的源泉与动力,具有开拓性的理论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彭罗斯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企业能力是企业成长的源泉,从而使企业成长问题取得了真实的意义,这为后来的企业成长理论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向,即管理学对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探寻。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但是,目前管理学中对于竞争优势源泉的探讨至今未能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源在于彭罗斯理论中存在的“资源——能力”二分法,而这个“资源——能力”的二分法造成了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歧与误区。因此,本文试图在企业知识本体论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歧与误区,进而探讨企业成长的源泉与动力。
  
  一、彭罗斯理论中资源与能力的二分法
  
  彭罗斯(Penrose,E.T)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中构建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范式,揭示了企业成长的源泉与动力。彭罗斯认为,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在企业内部,企业成长的原动力在于企业资源所形成的“生产性服务”,①企业对这些生产性服务的充分利用与开发是企业成长的原因。对于企业而言,资源是“企业为自己使用而购买、租借或生产的有形物品,以及使这些资源得以高效运行的雇员,而服务是这些资源创造出的,为企业生产运作做出贡献。一种资源可以被看作可能的服务流。”由于服务(能力)只能产生于资源的使用过程,从而使每个企业的能力是独特的、异质的。彭罗斯认为,服务分为企业家服务和管理服务,企业家服务用以发现机会,管理服务用来实现扩张。而“真正有进取心的企业家不把需求看作给定的,而看成是它应当能够创造的。”[1]换言之,企业的服务(能力)的作用是创造需求,为企业带来成长机会。由此可见,在彭罗斯的内生成长理论中,企业成长的源泉是企业的服务(能力),而服务(能力)来源于企业的资源。简言之,企业的资源产生了服务(能力),服务(能力)将影响需求,形成了企业的生产机会,从而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最具革命性的贡献在于将“资源”与“服务(能力)”区分开来,并明确地将“服务(能力)”界定为企业成长的源泉。由此为企业成长理论奠定了开拓性的理论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彭罗斯是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真正的奠基人。彭罗斯指出:“企业成长理论本质上就是对不断变化的企业生产机会的研究。……所谓生产机会包括了企业的企业家所注意到的并利用的所有生产可能性。”而“资源所产生的服务取决于使用它们的人的能力,但是一能力的发展,部分也是由其所涉及的资源形成的。这两个方面一起形成了特定企业的专门的生产机会。”对于企业内部而言,“未用过的生产性服务对革新是一种挑战,是扩张的动机,是竞争优势的源泉。”对于外部而言,“如果有增加产量的有利条件,它们将为企业的扩张提供一个外部诱因。但是这并没有使我们了解其对任何指定的企业的重要意义。……从重要性上讲,在确定扩张方向时,未用过的生产性服务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力量。”[1]36,90由此可见,在彭罗斯那里,企业的生产机会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的未利用服务,而这种服务能够为企业带来扩张。因此,企业成长是内生性的,企业成长的源泉就是企业内部资源所形成的服务(能力)。
  彭罗斯对企业成长源泉的探寻为后来的理论指明了方向,但同时也造成了理论分析的困境,这就是资源与能力何者是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分歧。之所以出现这种分歧,其原因在于彭罗斯理论中出现的“资源——能力”二分法。这种“资源——能力”二分法造成了一种错觉,即资源与能力可以分别独立存在,资源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在资源上形成的。这种错觉不仅在彭罗斯的理论中存在,在后来的企业成长理论中更成为了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其实,我们从企业成长的现实活动中能够清楚地看到:资源与能力是统一的,不存在能够脱离资源而独立存在的能力。另外,对于资源和能力的关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彭罗斯的理论中资源对于能力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二、竞争优势理论中资源与能力的分歧
  
  彭罗斯以后的企业成长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问题,竞争优势理论从彭罗斯的“资源——能力”二分法出发,形成了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动态能力论与企业知识论的发展脉络。资源基础论是在彭罗斯内生成长理论的基础之上,经过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1984)、巴尼(Barney,1986)等人的发展而形成。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资源的组合,而稀缺性资源是企业盈利的原动力。“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独特资源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并使企业收益达到较高水平。……有效的资源配置、开发和保护是取得最佳绩效的必由之路。”[2]可见,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成长的源泉在于异质性的稀缺资源,而非能力,这一观点实质上与彭罗斯的观点是不同的。核心能力理论则认为,资源与能力不同,能力是配置资源的主体能力,企业的本质是“能力的集合体”,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能力,而资源基础论忽视了人的作用,偏离了企业成长的本源。也就是说,核心能力理论的观点不同于资源基础论,而与彭罗斯的观点是一致的。在此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论的观点分歧恰好来源于彭罗斯理论中的“资源——能力”二分法,一个立足于资源,另一个则立足于能力。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存在惰性,容易导致“核心刚性”,使企业在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丧失竞争优势。由此,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成长应当适应变化的环境,更新自己的能力。所谓“动态”是指更新竞争力的能力以至于与变化的商业环境相一致;而“能力”则是恰当地配置、整合和重组内外部组织技能、资源来与变化环境相匹配的重要作用。(Teece,1997,2003)动态能力则是应用资源的流程、战略位置与发展路径。[3]企业知识理论则指出,企业的独特资源与能力是企业难于交易和模仿的知识,企业知识是企业的基本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与成长的源泉。至此我们发现,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论的区别在于,资源基础论建立在彭罗斯“资源——能力”二分法的资源方面;核心能力论立基于能力方面。而企业知识论与动态能力论不满意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论的静态分析方式,引入了动态分析,进一步深化了理论的研究。但是,动态能力论更强调能力,而企业知识论则强调资源。因此,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动态能力论与企业知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彭罗斯理论的发展,其区别只是研究的基石与方法不同而已。下表是这四种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这四种企业成长理论流派尽管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它们都存在着三大不足:一是概念不统一;二是缺乏可操作性;三是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4]。概念不统一的一个重要原因来源于彭罗斯理论中存在的“资源——能力”二分法。从实质上讲,资源与能力是不可分割的,不存在脱离资源的能力。同样,对于企业而言,未被企业能力所把握的资源是无意义的资源。然而,彭罗斯以及其后的这四种企业成长理论都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出现了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的分歧,造成了概念的不统一。也正是由于未能认清资源与能力的统一性,才导致了概念的过度抽象,造成了理论可操作性的降低。另外,这四种企业成长理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外部环境的倾向,更多地关注企业的内部,而对于企业外部环境(特别是市场需求)的影响缺乏足够的重视。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论的企业竞争优势是一种差异化或稀缺性优势;而动态能力论与企业知识论则是一种创新性优势。前者实质上将企业的视野放在了竞争对手身上,认为只要企业同竞争对手相比具有差异性或资源的稀缺性,就能够实现企业成长;后者则提出企业能够创造需求,带来企业成长。可问题是企业的创新活动为什么必然被市场(或消费者)所接受?对于此问题,动态能力论与企业知识论未能给出正面的理论阐释。因此,企业成长理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等待我们来继续探索。而能否做到,或者说企业成长理论能否建立统一的分析框架,必须回到彭罗斯,重新反思彭罗斯的“资源——能力”二分法,在资源与能力的统一性中奠定企业成长理论的分析基础。

  三、企业成长源泉的资源与能力统一性
  
  换言之,企业的能力是基于资源的能力。例如,一个企业的技术能力必定表现在该企业如何使用或开发资源上;而一个企业的管理能力也一定是看该企业如何配置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力是企业配置资源、使用资源与开发资源的形式;资源是企业能力施展的内容。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是不可分割的,这有如一个钱币的两面,从客体的角度看是资源,而从主体的方面看是能力。不仅如此,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能力不能脱离资源而独立存在,企业的资源必定是“能力的资源”,未被企业能力所认识的资源对于企业是无意义的,不能称之为“企业的资源”。换言之,企业的资源范围必定处于企业的能力范围之内。因此,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是统一的,企业的能力界限就是企业的资源界限,也同时是企业的界限。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企业的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关键,而能力仍然是企业成长源泉的表象,隐藏在能力背后的是企业的知识。换言之,企业的能力不过是企业知识的外在表现,企业知识是企业能力的内因。正如彭罗斯所言:“知识的增加总能从资源里增加可得服务的数量和范围,……使用服务的可能性随着知识的更新而改变。”[1]88企业知识理论也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个知识系统,一切组织活动实质上都是知识的获取、转移、共享和运用的过程,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的知识[5]。这一点其实很清楚,人们的生产劳动都是运用某种知识的行为,而人们的任何行为也都是在一定知识的指导下做出的。因此,企业的能力实质上是企业知识的表现,企业知识的质量与数量决定了企业能力的高低。企业成长的源泉是企业所具有的知识,而这种作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知识具有本体论的意蕴。即企业的资源与环境都是企业知识的资源与环境,企业根据其拥有的知识识别资源的用途与使用方式,以及识别市场的需求和外部的影响,从而确定成长的方向。企业的成长实质上决定于其知识的发展,企业知识的更新必将带来企业资源的新用途和市场的新需求,从而为企业带来增长。简言之,企业的知识既决定了企业的性质,也决定了企业的边界,它是企业成长的源泉。
  企业成长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对利润的追逐,而企业利润的来源表现为不同的租金形式。企业租金理论认为,企业的租金形式包括李嘉图租金、张伯伦租金、熊比特租金、彭罗斯租金和L租金[5]52-56。李嘉图租金又称稀缺性租金,是由于企业拥有其他企业所没有的稀缺性或异质性资源,使企业具有差异性竞争优势所获得的利润。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企业的知识具有本体论的意蕴,企业通过其知识来看待其资源,由于企业的知识具有异质性,使得企业的资源与环境也不相同,这就形成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因而,李嘉图租金是一种内生于企业之中的租金形式。张伯伦租金也称为垄断租金,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市场地位所形成的竞争优势租金。当企业的知识成为行业或市场的标准时,这种租金就形成了。彭罗斯租金是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形成的租金,是企业知识积累所获得的收益。企业的知识发展是动态演进的,在企业知识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从而发现资源的新用途和市场的新机会,为企业带来成长机会。企业对内部资源的审视形成了彭罗斯租金、熊比特租金与L租金,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审视形成了熊比特租金和L租金①。熊比特租金又称为企业家租金,是指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形成的竞争优势。L租金是员工运用知识创造新知识所获得的利益。对于企业的知识而言,一般表现为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以“纲要或地图”的方式存在于企业家的头脑之中;另一种方式则存在于员工系统中。资源新用途与市场新机会的发现既可能来自于企业家的头脑,也可能产生于员工。由企业家的头脑发现的机会形成熊比特租金,而由员工创造的竞争优势则构成L租金。简言之,企业的知识是企业成长的源泉,企业知识的异质性构成了内生性的李嘉图租金,企业对资源的再定位形成了彭罗斯租金,企业对知识的创造、更新形成了熊比特租金与L租金。因此,企业知识的发展是企业成长的动力之源。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企业的知识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的动力主要源于顾客、竞争对手和社会三个方面。首先,企业与顾客是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顾客的需求内生于企业的知识之中,企业通过知识来识别资源、配置资源,生产合适的产品与服务;另一方面,顾客又具有主观能动性,促使企业更新知识。根据新消费者理论,顾客购买的产品与服务只是顾客生产其效用的原材料[6],这导致顾客将产生企业所不知道的新知识启示,从而推动企业知识发展。海尔红薯洗衣机的案例就是顾客的行为导致企业发现了新的商机。其次,对于企业而言,其知识发展最重要的来源是竞争对手。由于竞争对手与企业的知识不同,二者的产品与服务必然存在差异性。竞争对手的某个行为都会为企业带来新知识的启示,从而带来企业的知识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市场竞争能够引发经济增长的原因所在。最后,社会(包括政府、公众等)的行为也将为企业提供机会,引发企业的知识更新,促进企业成长。因此,企业成长的动力来源于企业知识的发展,而企业知识的发展来源于顾客、竞争对手和社会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会带给企业新知识的启示。简言之,企业成长的动力存在着顾客的前向拉动、社会的后方推动、竞争对手的横向促进三个动力机制。
  顾客、竞争对手和社会所形成的企业知识发展动力机制仅仅构成了企业成长的前提条件,而企业能否持续成长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内部是否具备了对企业知识发展的自觉。如果企业不能自觉地发展企业的知识,顾客、竞争对手和社会为企业所带来的新知识启示将不能产生机会,企业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变化,从而使企业成长不具有持续性。相反,如果企业能够具有企业知识发展的自觉,主动寻求企业知识发展,则企业必将获得持续性的成长。因此,企业对知识发展的自觉是企业成长的另一个动力机制。企业对知识发展的自觉就是企业主动地辨识企业的知识基础,主动地寻求企业知识发展的启示,即企业主动、主动创新的机制。这需要企业对知识具备整合、协调、沟通的制度安排。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前面讲过,企业知识的存在方式有两种:一是企业家头脑中的“纲要和地图”;二是员工系统。这两者存在一个互动协调的关系,企业家头脑中的企业知识实质上是员工系统知识的“纲要”,企业家依据这个“纲要”做出相应的战略规划,推动企业成长。而员工根据企业家的战略实施企业成长。这就要求企业家头脑中的“知识纲要”与员工系统的知识相匹配。如果二者出现分歧,要么出现企业家制定的战略偏离现实,要么员工不理解战略,使企业战略实施产生偏差。一个企业若要做到企业家头脑中的“知识纲要”与员工系统的知识相匹配,一方面需要企业家对知识的自觉;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建立知识共享机制。首先,企业家应当自觉到其头脑中的知识来源于员工,其制定的战略决策应建立在员工知识上。因为企业家的战略决策不能只是一个远大的设想,还必须是可以实现的计划。而企业家的战略决策能否被如期实现,这需要员工能够理解和有能力实施这个战略方案。当企业家的战略决策超出员工知识的边界时,员工有效实施该战略的可能性将会降低,从而使企业成长的风险增大。因此,企业家应当自觉地向员工,保证企业家知识与员工知识的匹配。其次,企业应当建立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具有一个特性,即知识的波粒二象性,[7]即知识存在于个体之中,而知识的积累却需要知识分享。也就是说,个体的努力是知识生产的基础,知识分享是知识积累的前提。二者缺失任何一方,都将导致知识发展受阻。因此,企业一方面必须保护个体对相关知识的权利,另一方面还要促进知识的共享。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将员工系统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协调,从而才有可能使企业发展新知识,推动企业成长。所以,企业只有确立员工之间的知识整合、分享与创造机制,才能建立完善的知识发展制度框架。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总之,企业成长来源于企业对利润的追逐,而企业利润来源于企业知识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与企业创造新知识所取得的利益。因此,企业知识发展是企业成长的动力。而企业知识能否得到不断发展,一方面企业要自觉到来自于顾客、社会和竞争对手的知识启示;另一方面要建立企业家知识与员工知识的匹配机制、整合机制与分享机制。只有如此,企业的知识才能不断发展,企业才能持续成长。
  
  四 结论
  
  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的奠基人是彭罗斯,彭罗斯在奠定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石时,又为以后的理论发展埋下了理论分歧的种子,这就是彭罗斯理论中存在的“资源——能力”二分法。这个“资源——能力”二分法的分析框架既为后来的竞争优势理论确立了基本的研究方向,又造成了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歧与误区。从现实的企业来看,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具有统一性,资源与能力是不可分割的,企业的资源是“企业能力的资源”。不仅如此,企业的能力不过是企业知识的外在表现,企业知识是企业能力的内因。企业实质上是一个知识系统,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的知识,企业知识的质量与数量决定了企业能力的高低。因此,企业成长的源泉是企业所具有的知识,而这种作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知识具有本体论的意蕴。换言之,企业的资源与环境都是企业知识的资源与环境,企业根据其拥有的知识识别资源的用途与使用方式,识别市场的需求和影响,从而确定企业成长的方向。企业的知识既决定了企业的性质,也决定了企业的边界,它是企业成长的源泉。
  
  参考文献:
  [1]伊迪丝·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9,92.
  [2]尼古莱·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寿.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1998.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江积海.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7.
  [4]王国顺.企业理论:能力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1.
  [5]罗珉.管理学前沿理论研究[C].成都:西南财经出版社,2006:156.
  [6]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61.
  [7]维娜·艾莉.知识的进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89.
    上一篇:我国外资企业劳资关系问题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