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及提升对策

2017-08-08 05:18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中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及提升对策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尚处于发掘和培育阶段,存在技
  

  摘要: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尚处于发掘和培育阶段,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自主品牌少,管理经验缺乏,企业文化缺失等不利因素。引进适用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自立;积极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创建型组织,培养团队精神,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等是培育和提升中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轿车业迅速发展,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亮点,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我们在为中国汽车企业快速发展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汽车企业与跨国汽车企业在各方面尤其是核心竞争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轿车企业还不大,不强,不精,在生产规模、技术研发还是品牌、企业文化与管理等方面都没有达到国际水平。不但无法与欧美等汽车强国竞争,就是与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也相距甚远。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竞争。只有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二、我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1.技术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靠引进。我国汽车企业技术尤其是关键零部件技术几乎仍属空白,历来靠引进国外技术。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虽纷纷与外国合资,以获取外国先进的技术,但事实上,中国合资汽车企业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我国销售轿车、轻客共计249万辆,其中,自主品牌仅占25%,而自主品牌中自主开发的仅占5%。
  2.市场营销能力不足,自主品牌知名度不高。当前,活跃在国内主流车市场上的汽车品牌如奥迪、大众、别克、丰田、本田等多为外国知名品牌。我国自主品牌如长安、奇瑞、吉利、哈飞、中华等,多属于中低端产品,知名度、美誉度都不高。在汽车行业权威统计数据中,轿车企业30家,15家为中外合资企业,所生产的品牌均为外国品牌;另外15家,真正属于民族品牌的轿车总产量约38万辆,尚不及排名第一的上海大众(39.6万辆)一家,占国产汽车总的市场份额不到9%。这其中固然有历史原因,但很大程度仍是中国汽车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不强,导致中国汽车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不高。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企业管理能力差,对外方依赖性强。在股份公司中,控股份代表一定管理权,但控股权并不一定等于管理权。中国汽车企业在与外国跨国公司合资的过程中,虽然形式上掌握了50%的控股权,但由于中方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管理经验及管理技术又缺乏,需要依赖外方的帮助。而跨国公司则由于具备充裕的资金、关键技术,又有品牌、信誉、人才等优势,在合资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中逐步掌握了控制权,中国汽车企业则失去了控制权,成为跨国公司的附属,不能真正独立的决策,也就不能真正的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不能建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1.我国汽车企业起步晚,正处于发展阶段。西方发达国汽车工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100多年时间里,经过了数次设计和生产方式的革命,到现在已经成为一项非常成熟的产业。以美国为例,汽车企业的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已相当完善,形成了三大巨头企业。但美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两千多家汽车企业共存的局面,现有的完善的汽车市场是经过百年的竞争、联合兼并而形成。反观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即便从1953年兴建一汽算起,也不过50年时间,况且中国汽车工业真正的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几十年的时间,经过短短几十年发展想迅速赶超英美等发达国家是不现实的。中国汽车工业必须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市场的不断成熟而不断的成长、进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而实现某些跨越,但某些阶段则是必须经历的历史过程。
  2.政府对汽车企业长期过度保护。政府对汽车工业的保护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对整个汽车产业的保护,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对地方汽车企业的保护。中央政府曾对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企业实行高关税保护,进口关税曾达180%~220%的水平,直至2006年才达到国际平均水平。过度保护产生的高额利润诱使各地纷纷大上汽车项目,恶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组织结构;同时,由于高额关税保护,使我国的汽车企业逃避了国际汽车企业的竞争压力,使企业缺乏改革和内在创新的动力,忽视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地方政府的保护则加剧了这种现象。地方政府在汽车行业利润高时则纷纷建立汽车项目,使得汽车这一本来应是高进入壁垒的行业壁垒降低,从而形成我国汽车企业数目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高的情况。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跨国公司的限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引进外资与技术之路。合资固然能换来我国汽车业整体制造、管理、销售水平的提升,但始终无法跳出“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合资的形式给我国带来的绝大部分只是外方的生产许可证。我们虽然在控股上占优势,但不能对引进的汽车进行自主的再造和创新,关键技术的引进只是一纸空文。跨国公司为了保持自己的高额利润,往往对东道国进行限制,他们极力控制核心技术的扩散,阻碍我国企业获得先进技术。跨国公司多数在母国进行技术研发,将东道主看作市场和装配车间,再加上我国多采用国外的车型和品牌,这些都使我国汽车企业陷入被动境地。缺乏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的中国汽车企业在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后,形成的只是年产数百万辆的生产能力,而无法真正的做大、做强。长此以往,中国只会是汽车生产大国,而非汽车生产强国。
  
  四、提升中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强我国汽车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1.引进适用技术,提升引进效益。我国汽车企业在发展初期,要想迅速地掌握技术,引进不失为好方法。但引进过程不能盲目追“高、精、尖”,而忽略了中国的市场现状与企业自我的技术消化能力。我们在引进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引进的技术要与企业自身技术条件相匹配,能够尽快形成竞争优势,这样可以避免引进的技术不被企业消化吸引而陷入再引进怪圈。第二,引进的新技术要有比较宽的市场外延,经过本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后,能形成多层次多产品的产品族群。第三,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引进掌握具有与本企业战略规划匹配的核心技术。引进技术从短期看,可以较快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从长远看,核心技术靠引进终究还是会受制于人,难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在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各国都非常重视这项,即使是技术发达的国家也不例外。在消化吸收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第一,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不盲目模仿,而是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优化改进。第二,按照“以人为本”理念创造人性化的产品引领市场需求导向。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并不是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越受世界消费者欢迎,产品的技术含量超过了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只能被市场抛弃,许多高科技产品的失败都证明了这一点。第三,加大消化吸收技术的投入。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企业只重视引进、不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在引进方面舍得花大钱,但在消化吸收方面却不肯投入,我们应改变这种状况,加大在消化吸收方面的投入。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3.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引进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消化吸收也不是根本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达到技术上的自立和超越,实现自主研发。
  
  (二)打造真正属于中国汽车企业的民族品牌
  1.注重品牌定位。品牌的定位关系到品牌的价值,但并不代表只有高档的定位才能显示汽车产品的价值,适合大众的品牌同样具有高价值。因此,我们在对中国轿车进行品牌定位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我们应立足国情,做大众名牌。不可否认,汽车品牌中的部分品牌如劳斯莱斯、宾利,定位于高端,发源于西方,已有百年历史,对消费者有着特殊的吸引力。但名牌并不一定高价,美国、日本的企业并不追求高档品牌,相反,比较知名的品牌都是一般消费者能够消费得起的品牌,如雪佛莱、丰田都定位不高。随着我国居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品牌可定位于适合大众购买的性价比高的品牌。(2)应对国际竞争,做世界名牌。仅定位于国内的大众名牌是不够的,中国汽车企业要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做世界名牌。中国品牌与外国品牌存在差距是现实,但做世界名牌是中国汽车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3)面向数字化时代,做知识名牌。我们在定位于大众名牌与世界名牌的同时,还应充分意识到时代的特征,紧抓历史发展机遇,提升我国汽车品牌的时代感与科技感,做知识名牌。
  2.塑造品牌形象。国外汽车的品牌形象经过长期的塑造,已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固定的印象。例如,提及日本车,总会让人想到“经济适用”,美国车则“舒适、动力强劲”,德国车“精致、耐用”,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汽车的文化。中国汽车则由于历史短,积淀少,在消费者心中还难以树立固定的品牌印象。中国的大多产品往往给消费者有廉价、劣质之感,这严重影响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塑造。因而,我国汽车应花大力气改变这种不利情况,为消费者塑造一种优质廉价的积极形象。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三)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企业管理文化
  1.“以人为本”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产品和市场的竞争,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我们在管理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员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满足员工的各种合理要求,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求得企业和的共同发展。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建立两者之间相互信任的密切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使每个员工的知识能力、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得以提升。
  2.建立型组织,培养团队精神。汽车是大规模生产产业,机械化程度高,分工细化,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否则难以跟上知识的更新和复杂的管理协调。为此,企业首先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合员工、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氛围,在员工中广泛树立终身的理念,形成和创新的思维。其次,企业要建立多元开放的系统,使组织的有目的、有层次、有计划的实施,这样才能取得成效。各个系统随着项目进展而组织,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即化,化,从而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最后,组织的制度应与成员的成功欲相匹配,与员工的职业生涯相结合,促进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在事业发展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最终实现组织与的共同发展。
  3.突出民族特色,勇于自我超越。我国汽车企业在成立之初就形成了鲜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国汽车企业在艰苦的条件下,独立自强,艰苦奋斗,敢于创新,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在新时代下,我们应继承这种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我们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坚持创新,不断超越自我,重塑企业文化,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精神文化和经营活动信息传递给公众,而从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五、结束语
  
  中国汽车企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但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还不明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技术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着手,提升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杨仕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N].经济日报,2002-02-25.
  [2]刘世锦.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2,(6).
  [3]薛可.核心竞争力:“强”是“大”的基础[J].企业研究,2001,(4):30-31.
  [4]金碚.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10.
  [5]张仁琪,高汉初.世界汽车工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34-136.
    上一篇:企业成长理论中资源观与能力论的反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