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的契约经济学分析范文
2017-08-26 01:23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政府预算的契约经济学分析范文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政府预算是在总体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基于增进整个社会资源
摘 要:政府预算是在总体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基于增进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或改善社会公平的目标,对可支配资源的安排、配置与调整。从法律角度看,它是一本以公法为基础、配置社会公众让渡的经济资源,并向其提供“一揽子”公共商品或公共服务的综合性契约。政府预算制度的理论创新应以政府部门为界,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入手。政府预算制度所确定的是各个预算契约参与者进行博弈的基本规则,其博弈的结果即为达成某种均衡。信息和激励约束是影响政府预算契约效果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政府预算;契约;委托—代理
由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既可能发生在市场,也可能发生在组织内部,还可能发生于政府规制之中,因此,任何市场经济都必然会面临以下激励约束机制设计问题:给定信息不对称,什么是防范机会主义的最优社会契约安排。按照现代经济学的分类,把关于非对称信息情况下最优社会契约安排的理论称之为契约理论。无论是对于市场上的逆向选择,还是对于组织内的道德风险,或者是对于政府规制中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最优契约理论都是在一种委托代理框架下研究与其相对应的契约设计问题。通常,契约理论将拥有私人信息的决策主体称为代理人,将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决策主体称为委托人,并假设委托人拥有选择代理人和安排契约的权利(Williamson,1985)。在这一框架下,最优契约设计问题就可表述为:委托人如何设计一个最优契约以克服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一、文献综述
本文拟从现代契约理论入手,将原本用于分析企业理论的契约经济学应用于
政治领域,探讨控制政府预算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制度安排。综观国内外学术界,鲜见系统地运用现代契约经济学来研究政府预算问题的论著,因此,对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包含新制度经济学或信息经济学思想的政府预算方面的研究成果。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国外研究方面,Truman(1951)将集团理论引入政府预算过程的分析,强调所有的集团都通过某种方式对预算决策和管理产生影响。尼斯坎南(1971)运用公共选择理论的逻辑假设和分析方法研究分析官僚体制和官僚行为,并在系统批判官僚制组织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预算最大化模型。Patashnik(1996)认为,预算是一项契约的观点并非最近才提出,虽然其理论力量至今尚未被充分发掘。Smith等(1998)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解释了预算机构与支出机构之间的关系,并用纽约州的预算数据检验了他们从委托—代理理论推出的结论。鲁宾(2001)通过对预算过程的政治以及改变预算支出过程的描述,建立了预算中的政治模型框架。
在我国
财政学教科书中,政府预算多被定义为“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其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陈共,2000)。应该说,这种“基本财政收支计划”的界定概括了政府预算的基本内涵,但若从制度经济学或
公共管理的视角上分析,这种概括方法只是描述了公共预算的静态内涵。在制度经济学或公共管理学的意义上,公共预算作为政府治理的一种重要的工具,还具有更深层的与动态的内涵,也正是此种深层和动态内涵的存在,才使当今的公共预算“从一种保证公共支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手段变成一种改善公共部门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工具”(OECD,2001)。王金秀(2000)提出,需要构建一个“政府式”委托代理的理论模型,以此来揭示政府治理和政府改革的有效机制。马骏等(2004)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分析了中国省级预算存在的非正式制度,指出中国目前预算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新设计正式制度并确立其权威地位,最终以正式制度取代非正式制度。苟燕楠等(2004)以预算决策要素和决策范式为分析工具,研究了不同预算模式下的决策导向和决策结果。孙仁宏(2004)认为政府预算本质上是一组契约,并借用罗尔斯的“四阶段序列”对政府预算契约体系进行了划分。徐曙娜(2005)3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公共支出过程中(主要是部门外部)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作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