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静脉留置针与注射针头行诊断性腹腔穿刺的比较

2013-05-29 01:14
导读:医学论文毕业论文,静脉留置针与注射针头行诊断性腹腔穿刺的比较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目的:比较静脉留置针与注射针头行诊断性腹腔穿刺的准确性
目的:比较静脉留置针与注射针头行诊断性腹腔穿刺的准确性。方法:回顾2002年3月以来,我院经诊断性腹腔穿刺后行剖腹术的急腹症病人1315例,按穿刺时所使用的针头分为静脉留置针组和注射针头组,将穿刺结果与手术记录对照,应用诊断试验的评价方法分别二者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并对二者进行比较。结果:静脉留置针组的假阳性率3.8%,假阴性率1.3%,敏感度98.7%, 特异度96.2%, 诊断符合率 98.5%;注射针头组的假阳性率19.5%, 假阴性率7.3%,敏感度92.7%, 特异度80.5%,诊断符合率91.2%,两种方法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的准确性比注射针头高。
急腹症;诊断性腹腔穿刺;静脉留置针

        诊断性腹腔穿刺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技术,既往我院通常使用普通注射针头进行穿刺,2002年3月开始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并且逐步普及开来,形成了普通注射针头与静脉留置针穿刺两种方法同时并存的局面。本研究回顾2002年3月以来在我院外科、妇科、ICU、急诊科经诊断性腹腔穿刺后行剖腹术的急腹症病人1315例,按穿刺时所使用的针头分为静脉留置针组594例和注射针头组721例,将穿刺结果与手术记录对照,应用诊断试验的评价方法分别计算二者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并对二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315例,其中静脉留置针组594例,男386例,女208例,年龄673岁,平均36.7±12.5岁,实质性脏器损伤106例,空腔脏器损伤189例,上消化道穿孔119例,急性阑尾炎111例,急性胰腺炎24例,宫外孕30例,其他15例;注射针头组721例,男433例,女288例,年龄576岁,平均38.1±11.2岁,实质性脏器损伤137例,空腔脏器损伤245例,上消化道穿孔159例,急性阑尾炎122例,急性胰腺炎22例,宫外孕23例,其他13例。两组中计数资料经x2检验,计量资料经t检验,均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1.2 穿刺方法
        1.2.1 静脉留置针穿刺法:取仰卧位选择左或右侧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处或在脐部水平线与腋前线的交叉处做穿刺点,常规对拟穿刺点进行碘伏消毒,左手绷紧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留置针的后部垂直穿刺进针,有落空感时停止送入,左手拔出针芯,接10ml注射器, 回抽看是否有血液、尿液、胆汁、脓液或肠内容物。如果没有则继续慢慢向内推进并抽吸,若病情允许可左右翻身或改坐位抽吸。如果仍抽不出腹腔液,选择直径11.5 mm的一次性输液器上与输液针头连接的较细的硅胶管作为抽吸导管,剪去输液针头保留约20 cm长的导管,旁开12个侧孔,与10 ml注射器连接,另一端通过已置入腹壁上的静脉留置针最大长度置入腹腔,反复抽吸,注意辨别穿刺液的性质并送检。若穿刺结果为阴性但仍不能排除腹腔病变的患者,可留置导管作腹腔灌洗或保留导管引流,回收液送检。
        1.2.2注射针头直接穿刺法:取仰卧位选择左或右侧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处或在脐部水平线与腋前线的交叉处做穿刺点,常规对拟穿刺点进行碘伏消毒,用10ml注射器与7至9号注射针头连接直接穿刺,边进针边抽吸。如一处穿刺为阴性,可重新更换部位做穿刺,若病情允许可改用侧卧位或坐位穿刺。注意抽出物是否为血液、尿液、胆汁、脓液或肠内容物并送检。
上一篇:支气管激发试验与过敏因素 下一篇:影响血液透析病人生存质量的因素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