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管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2013-08-23 01:05
导读:医学论文毕业论文,PICC管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目的 应用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为乳腺癌术后
目的 应用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建立深静脉通道,减轻其穿刺痛苦,以顺利度过化疗期。方法 选择2010年1月一2010年12月我科乳腺癌术后经PICC置管进行
化学的60例患者,置管后给予及时有效的维护。结果 60例患者全部置管成功,输注各种化疗药物后无1例出现药物外渗及严重的并发症及继发感染,顺利渡过了化疗期。结论 乳腺癌化疗早期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的保护血管,避免因反复静脉穿刺而引起静脉炎,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而有效的正确的导管护理,是P1CC留置成功的关键。
PICC 乳腺癌 化疗 护理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 [1] 。化学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患者术后一般需行6个疗程的辅助化疗。由于其手术的特殊性,术后输液及化疗只有健侧肢体的血管可供选择,导致化疗可选择的静脉减少。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经外周血管穿刺置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因其留置时间长、操作简单,不仅减少患者直接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避免了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2]。鉴于此我科自2010年1月—2010年12月对6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采用PICC导管进行化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均为女性,年龄38~65岁(平均48岁),穿刺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其中选择贵要静脉34例,正中静脉23例,头静脉3例,置入导管长度40~52cm。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1.2方法
1.2.1 导管选择 选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PICC导管,型号为4Fr,导管长度为60cm;导管末端连接肝素帽,穿刺点均使用3M公司生产的HP9546无菌透明敷料覆盖。
1.2.2 血管的选择 应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正中静脉,尽量避免在头静脉穿刺。选择粗直、静脉瓣少的血管进行穿刺。
1.2.3 置管前准备 应用此导管先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插管的目的,方法,优点,术中配合,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随时回答患者的问题,并可请同病区已置管的患者现身说法,消除其紧张情绪,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主动配合,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4 置管 患者取平卧位,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度。用皮尺测量插管长度,为穿刺点一腋下—右胸锁关节然后垂直向下至第三肋间隙。测量臂围,测量穿刺点上方10厘米臂围。建立无菌区,局部消毒、铺巾,用无菌生理盐水预冲导管,行静脉穿刺,穿次成功后退出穿刺针,插管鞘置入导管,将导管送达预定长度,拔鞘,退出导丝,连接注射器回抽见回血,然后冲洗管腔,连接正压肝素帽,消毒穿刺点,将导管呈“S”型以无菌纱布加压穿刺点,用透明贴膜固定。术后需经X线证实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即为置管成功。
2 结果
57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3例2次穿刺成功,PICC导管留置时间126-147d,其中5例患者置管24h后出现局部渗血,3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异位4例:入颈外静脉2例,入腋静脉返折2例,发生导管堵塞1例,其余患者顺利完成全程化疗,无任何严重并发症。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3 护理
3.1置管后护理
每日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包括有无红肿热痛,分泌物,渗血,和导管的长度有无变化。置管后24 h内更换敷料1次,以后每周换药1次,如有渗血、敷料浸湿或敷料粘贴处松动等,应及时更换。更换透明敷料时动作应轻柔,从下至上撕去透明敷料,以避免将导管拉出,严格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范围至少达到直径20cm,等消毒剂完全干后,以穿刺点为中心粘贴透明贴膜,覆盖全部体外部分导管。要求脉冲式正压封管,注射器操作时避免压力过大。不宜用10cm以下的注射器进行操作。化疗间歇期每周封管1次,每周更换肝素帽一次,用酒精消毒连接器接头部位,使用无菌技术打开新的肝素帽包装盒,预冲肝素帽并排气,连接新的肝素帽并旋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