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中的心理社会问题(2)
2015-01-10 02:11
导读:一般认为,情绪唤醒引起心动过速,但在某些涉及到证实、体验甚至期待疼痛的情景下,却可引起心动过缓。如牙科手术病人,尽管血浆中肾上腺素水平明
一般认为,情绪唤醒引起心动过速,但在某些涉及到证实、体验甚至期待疼痛的情景下,却可引起心动过缓。如牙科手术病人,尽管血浆中肾上腺素水平明显上升,但心率不快,提示此时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而掩盖了增强了的交感神经活动。有人对观看暴力
电影的被试者进行研究,也获得类似结果。即在尿内肾上腺素含量增加的同时,其心率却下降到安静时的水平以下,这种现象在循环
生理学上称为“增强的拮抗性”(accentuated antagonism),即交感神经的背景水平愈高其迷走神经活动的抑制效应也愈明显(Taggart等,1983。)
一、冠心的心理问题
(一)A型行为类型
行为型式是一种特异的活动和情感的复合体。Friedman及Rosenman通过研究把人的行为型式分为A1、A2、Bx(M)、B3、B4五型。
A型行为类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TABP)是指A1型(我国规定为A1及A2型),具有以下特征:①为取得成就而努力奋斗;②有竞争性;③易不耐烦;④有时间紧迫感;⑤言语和举止粗鲁;⑥对工作过度地提出保证;⑦有旺盛的精力和过度的敌意。B4型则不争强好胜,做事不慌不忙,其余均为过度类型。Rosenman等(1975)发表了西方协作组(WCGS)随访长达8年半的大样本(3,524人)前瞻性结果。发现患冠心病的病人中A型者2倍于B型者。患冠心病的A型者继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约5倍于非A型的冠心病患者。西方协作组的这个材料有力提示,TABP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1988年著名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对此发表社论,指出近年来研究陆续出现了相反的结果,未能重复西方协作组的结论,例如发现A型与冠心危险的关系受病人年龄、性别和职业的影响;A型与冠心病的患病率有关而与发病率无关;在已有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高危者中,A型与日后冠心病的发病无关。Ragland利用西方协作组数据库资料的随访性研究结果(231例发生心肌梗塞而存活24小时以上的病人中:160例为A型,平均随访12.7年,冠心病病死率为19.1/‰人/年;70例为B型,平均随访11.5年,冠心病病死率为31.7‰人/年(P=0.04)。将病人分为年龄较轻和年龄较老的两组,两组A型者病死率均较低。兼有冠心病及A型者,日后死于冠心病的危险并不高于B型者),更说明将A型与冠心病联在一起的简单模型存在严重不足,不宜采用。两者若有某种联系,它只宜应用于某些人和某些冠心病人中。对此,美国一些研究者还在展开热烈的讨论。最近,Friedman (1989)对TABP的研究作了综合性回顾,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我国的学者在人群普查中发现,冠心病的患病率:A型者为9.36%;B型者为3.70%;在冠心病患者中A型者75.73%(杨菊贤,1984)。另外,在2000例心病患中,A型及非A型(M+B型)行为的比例为3.08:1(杨菊贤,1985)。国内的其他材料也提示冠心病患者中A型者多于B型者。
心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基础条件下(指没有激动的平静状态)或与合适的对手作
放松竞赛时,血压及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并无A-B型之间的差别(A-B差);只是在剧烈的对抗竞赛时A型者的收缩压升高与儿茶酚胺水平上升均明显高于B型者;而心率及舒张压的A-B差不明显。其他可以呈现A-B差的情境为完成中等难度的作业,包括可能失败的工作,有外部鼓励(物质刺激)的任务以及与一个不喜受的人共事时(Houston,1983;Matthews,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