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脏腑相合理论研究综述

2015-02-03 01:09
导读:医学论文毕业论文,脏腑相合理论研究综述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毕业 【关键词】  中医基础; 脏腑; 综述
毕业

【关键词】  中医基础; 脏腑; 综述

Tang JN, Li QZ. J Chin Integr Med. 2009; 7(1): 7073.

    Received July 9, 2008; accepted July 22, 200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5, 2009.

    Indexed/abstracted in and full text link瞣ut at PubMed. Journal title in PubMed: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Free full text (HTML and PDF) is available at .

    Forward linking and reference linking via CrossRef.

    DOI: 10.3736/jcim20090111Open Access

    Research advances in interior瞖xterior relationships between zang瞣rgans and fu瞣rgans

    Jian瞡en TANG, Qi瞶hong LI 网 毕业

    College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Keywords: basic medical sciences (TCM); zang瞗u organs; review

    脏腑相合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首见于《灵枢·本藏》和《灵枢·本输》。脏腑表里相合、经气交通。脏与腑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1  心合小肠

    “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灵枢·本藏》),“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灵枢·本输》)。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心合小肠理论的产生,存在一定文字与文化基础,文字学和社会官制文化不仅潜藏着丰富古老的文化渊源,也积淀着中医理论创生的许多重要痕迹[1]。早在《内经》以前,人们对小肠的生理特性已有一定认识,肠(腸)的同源字扬(揚)、阳(陽)、汤(湯),都与阳光、热相关。《楚词·天问》中提到太阳“出自汤谷”,即指太阳的沐浴地。基于这种认识,古人赋予小肠“人体之太阳”的寓意。另一方面,古人通过解剖发现,心脏居身之正中,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亦象征太阳。由此,将心与小肠相合,充分体现了取类比象这一古朴哲学思想观。

    现代有关心合小肠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对心血管生理效应的论证方面。如小肠S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可使心排出量增多[2]。神经胃肠病学研究亦为心合小肠理论提供了依据。“心主神明”,广义之心包含“脑”,现代研究发现,在脑和肠道中发现很多相同的神经递质,提示胃肠系统和神经系统在起源上和功能上存在密切关系,从而产生脑肠肽和脑渤χ岬母拍睿3]。

    心合小肠的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心移热于小肠的病理学意义上。《诸病源候论》云:“心与小肠合,俱象火。”故小肠与心之病机传变多见于火热之邪的互传。《医宗金鉴》中记载:“心与小肠为表里也,然所见口糜舌疮,小便黄赤,茎中作痛,热淋不利等证,皆心移热于小肠之证。”北宋儿科名医钱乙所创的导赤散,为导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的有效方剂,备受历代医家推崇[4]。如张宗如[5]以本方为主,临床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4例,55例痊愈。

    2  肝合胆

    “肝合胆,胆者,筋其应”(《灵枢·本藏》),“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灵枢·本输》)。肝胆解剖居位相近,“胆在肝之短叶间”(《难经·四十二难》),并通过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其正常排泄亦依靠肝的疏泄,故肝和胆在生理病理上紧密相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从情志角度而言,两者亦息息相关。

    《类经·卷二十三》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表明肝主谋虑和胆主决断,是肝胆相表里的主要内容之一。谋者,是量的积累;断者,是质的改变。田进文等[6]认为中医肝胆关系的生理基础是平滑肌与括约肌的相互配合关系。肝主谋虑是指物质在被疏泄流动中相对保持质的稳定性的阶段,胆主决断则是指物质将发生质的改变的最后输送和疏泄环节。

    现代解剖学提出,胆囊借疏松结缔组织附着于肝脏的胆囊窝内,其血管、神经均来源于肝脏血管、神经的分支;胆道系统由胆囊、肝外胆管、各级肝内胆管、肝脏毛细胆管组成;胆汁由肝细胞和胆管分泌而成;胆红素、胆汁酸等胆汁成分通过肝细胞进行代谢;肝与胆共同发源于前肠末端腹侧壁内胚层细胞增生而成的肝憩室。可见,肝胆密不可分[7]。

    由于肝胆在解剖、生理、病理和情志等多方面密切相关,故肝合胆的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肝胆同病的理解。如陈伟明等[8]、王玉燕[9]和苑淑芳等[10]通过对肝胆B超声像图的观察认为,肝脏损害程度与胆囊病理之间成正比关系,胆囊声像图的变化可作为判断肝病患者病情和预后的一个有效指标。

    3  脾合胃

    “脾合胃,胃者,肉其应”(《灵枢·本藏》),“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灵枢·本输》)。脾胃同居中州,解剖居位临近,“脾与胃以膜相连耳”(《素问·太阴阳明论》),并通过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生理上脾胃关系尤为密切,合称“后天之本”,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是脾胃生理关系的高度概括[11]。

    脾虚证与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曾广受关注。如金敬善等[12]认为,血清胃泌素水平的降低,反映了脾虚病人的消化道功能处于低下或紊乱的状态;任平等[13]认为,胃动素的生理作用能较全面地解释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脾虚泄泻患者血浆和小肠上段胃动素含量下降可能是脾虚的实质之一;张桂珍等[14]认为胃肠道内分泌G细胞的增生与分泌功能亢进可能是形成脾虚不同证型的病理学机制之一。

    4  肺合大肠

    “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灵枢·本藏》),“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灵枢·本输》)。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纵观《内经》全文,大肠病证候体现于两方面:其一是大肠腑的本腑病候;其二是大肠经的经络证候。大肠病候与肺脏病候的共同证候如咳、喘、上气、鼽衄等,在肺脏为本脏证候,在大肠则为经络证候,说明肺与大肠相表里是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得以实现的[15]。

    从胚胎发育角度而言,肺、气管由原肠前肠发展而成,呼吸道上皮和腺体由原肠内胚层分化而成,肺、气管与肠的结构来源是相同的,这可能是“肺合大肠”的组织结构基础[2]。

    肺与大肠在生理上的相互关联是通过神经、体液、激素等对肺和大肠的调节作用实现的[16]。就神经调节而言,肺部组织、支气管的分泌收缩功能和肠道的分泌收缩功能均受到迷走神经调节,且肺的呼吸活动和肠道的收缩功能都受到大脑皮层和扣带回区的调节控制[17]。就体液调节而言,肠道内气体依靠肠壁血液循环吸收再由肺部排出的量,较由肛门排泄的量高出20多倍[18]。就内分泌激素调节而言,已证实肺不单是一个呼吸器官,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如肺合成的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可影响肠中的血管舒张[19];由回肠结肠H细胞分泌的血管活性肠肽,能刺激呼吸和松弛气管平滑肌,诱发肺通气过度[2]。

    曾祥国[20]通过对30例急性胃肠炎症尸体进行尸检,发现16例支气管黏液腺、支气管黏膜杯状细胞以及杯状细胞内黏蛋白和黏多糖含量减少,这种变化与大肠腺的变化十分相似。冯维斌等[21]发现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往往伴有腹胀、便秘等严重肠道疾病,说明肺脏功能越差就越容易出现肠道功能的紊乱。

    肺与大肠生理相联、病理相因,故治疗上常肺病治肠、肠病治肺或肺肠同治。

    5  肾合膀胱

    “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灵枢·本藏》),“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灵枢·本输》)。肾与膀胱同居下焦,解剖居位直接相通,并通过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津液代谢主要通过肾脏气化以及助膀胱司开合的作用得以实现,《景岳全书》解释膀胱气化功能时直接称“肾中之气也”。“开”失职,则水液停留体内而致小便不利;“合”失职,则水液排泄无度而出现遗尿、尿失禁、多尿。程志清等[22]实验发现,温肾阳方药有增强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和增加排尿压作用;滋肾阴方药则有降低排尿压作用。符合“肾阳主开、肾阴主合”的经典理论。

[1]   

    上一篇:统计资料识别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