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治理创新:基于供给链体系下的研究(3)
2017-09-02 01:10
导读:(四)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 由于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物流信息本身也被分割在不同环节和不同职能部分之中。信息分散、信息处理能力低,其结果是上下
(四)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
由于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物流信息本身也被分割在不同环节和不同职能部分之中。信息分散、信息处理能力低,其结果是上下游企业之间以供给链为基础的物流流程优化和物流功能整合无法开展,造成物流活动的重复操纵、正确性差、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难以形成等,这不仅影响每一个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增加物流开资和资源占用,而且直接影响供给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五)企业物流人才匮乏
随着中国加进WTO以及世界制造中心逐步形成,全球采购与全球销售形成庞大的国际物流系统,企业需要的是精通进出口贸易、海关业务、电子商务、采购系统、供给链治理、国际法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但是与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以及地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其发展速度相比,我国的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不仅数目不够,而且结构单一,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特别是综合性物流人才奇缺,已对我国物流业现代化建设形成制约。
三、供给链治理体系下的物流创新研究
供给链治理体系下的物流治理不再是传统的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而是通过有效完成物流网络活动,为改善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保证供给链企业之间同步化、并行化运作,实现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进步企业自我竞争的上风和提供基础性保障[5]。因此,物流过程治理水平的高低和物流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供给链整体竞争力。
目前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还没有打破地域的界限和部分的垄断,还停留在将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向物流企业简单的转型过程中,还没有真正以全球视角来看待物流治理。与跨国公司的全球物流治理战略和趋势相比,中国企业的物流治理尤其缺乏的是治理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动力。作为物流业主体的企业,应通过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其途径主要如下: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一)物流服务理念的创新
树立新的物流服务理念,就是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这就要求企业改变过往以规模效益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思想,建立适合于需求多样化,甚至实现客户化定制的新的物流服务。
1.导进先进的物流服务理念。物流作为连接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要求有很强的服务性。国外对物流业的界定是回属于服务业。因此,物流的核心观念是服务理念。要学习先进的物流运作方法,首先必须要把握先进的物流理念,即客户服务(CS)的理念或客户价值(CV)的理念。通过与顾客面谈、顾客需求调查,第三方调查等,以寻求顾客最强烈的需求愿看是决定物流水平的基本方法。其次,以全面提升客户价值作为物流服务的目标。通过分析在供给链中是否为顾客创造了价值,是否进步了顾客的经济效益,是否实现相对于竞争企业顾客服务的差别化,以及用较少的本钱扩大附加价值。
2.物流服务内容的创新。由于顾客在服务、价值等方面的期看越来越高,物流治理必须以顾客为导向,重新定义和设计物流顾客化服务的内容,在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性服务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为顾客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物流服务。
第一,由物流基本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现代物流服务应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发展综合服务、套餐服务,包括流通加工、个性包装、产品回收等业务,在此基础上强化增值服务,以个性化服务内容表现出与市场竞争者的差异性。以客户增值体验为服务宗旨,以服务质量创效益。
第二,由物流功能服务向治理服务延伸。物流服务不是在客户的治理下完成多个物流功能,而是通过参与客户的物流治理,将各个物流功能有机的衔接起来,实现高效的物流系统运作。因此,企业在开发物流服务项目时,要在物流治理层面的服务内容上做文章,包括客户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流程再造、订单治理、供给商协调、客户服务等,从而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实现对客户的“一站式”服务。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第三,由实物服务向信息流、资金流服务延伸。物流治理的基础是信息,是用信息流来控制实物流,因而物流服务必须在提供实物服务的同时提供信息流服务。企业是物流功能承担者,而不是物流治理者。企业要与客户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就得参与客户的供给链治理,实现产品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协同运作[6]。如:为客户提供代收货款、垫付货款等资金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