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治理与科学治理的渊源探讨(2)
2017-09-04 05:49
导读:通过建立公道的组织结构,科学治理试图找到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这些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 计件工资制
通过建立公道的组织结构,科学治理试图找到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这些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
计件工资制通过差别计件发放报酬,使达不到工作定额标准的工人只能获得基准工资的80%,而达到标准的工人可以获得125%的工资。这样的刺激办法消除了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工人按照自身的努力程度获得报酬,这极大的激发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工人的创造力在报酬的激励作用下得到提升。
职能工长制是一种监视方式。具备良好品质的工长负责相应职能的治理监视工作,在工人和治理者之间建立了***关系,有利于达到利益一致。专业知识是职能工长向工人下达命令的基础,而不是依靠职位的权力。在职能工长的安排下,工人之间更易于产生合作精神。工人的合作将使工作中的创造力得到加强。
例外原则是指工厂中的总经理应避免处理车间中的细小题目,这些题目留给专门职员往处理,总经理应该关注例外题目,这些包括在过往正常情况下未出现过的,或非标准的各种例外情况,既有特别好的例外情况,也有特别坏的例外情况。例外原则能检查出责任承担者是否履行了其承担的责任。例外原则对于责任的追究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因此,责任者将减少在工作中的懒散,而将致力于完成工作,进步工作中的创造力。
科学治理在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等方面的作为,实质是在探索更有利于知识创造的治理模式。科学治理已经熟悉到,知识创造必须依靠于公道的组织结构,职员在有效的治理模式下,才更易于发挥能动性,创造应有价值。
2 科学治理中的知识缺陷
从科学治理的理论逻辑上,可以找到更完善的答案。根据科学治理的知识条件,可以显见,泰勒提出的不可能是知识治理。
科学治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条件。
条件一:治理者把握工人的全部知识。
条件二:工人不需要知识。
科学治理制定工作制度的条件假设是:治理者把握工人的全部知识。科学治理,首先是有一个分工的工作安排,即工人进行劳动,治理者进行决策。泰勒推行职能制,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计划部分与执行部分各行其是。生产过程是一个系统,生产任务的有效完成,需要计划、组织、控制三个职能的协调。工人进行劳动,执行治理者制定的计划,控制着生产的具体操纵过程,治理者组织整个生产过程运转。工人的操纵技能知识和治理者对于组织的知识需要有效的完整结合。治理者之所以是治理者,拥有决策权,是由于治理者更聪明,把握有科学治理原则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像那些工人一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此,科学治理具体地制定了规则,工人应做的劳动规定动作,甚至搬运货物弯腰的角度等等。这些表明,治理者是把握了工人所应有的全部知识,治理者根据这些全部知识做出决策。科学治理在描述用铁锹挖煤矿和搬运铁块的过程中,一再地夸大工人要按照所规定的动作劳动。治理者已经充分了解挖掘和搬运的过程,工人不需要再进行思考,而只需要按照规定往做就行。
科学治理的第二个条件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治理中,在挑选工人时候,是以头等工人为参照的。泰勒在实验中以钢铁公司搬运生铁的施米特为研究对象,根据他的劳动产量制定了劳动定额,在普通劳动力的均匀工资是天天1.15美元的情况下,施米特均匀天天可以挣到1.70美元。四肢发达的施米特是泰勒理想中的头等工人,在当时的环境中,像施米特这样的头等工人是很少的。科学治理中需要的是头等工人,而头等工人正是像施米特这样使劲出力气干活的人。在搬运生铁实验中,泰勒要求施米特完全按照所规定的时间和强度搬运生铁,施米特所做的就是往返地搬运和定时的休息。显然,头等工人是不需要知识的,头等工人所需要的就是力气。 泰勒在阐述他的工资制度时候,指出每一个部分的目标是:应让每一个工人做他的能力和体力所能胜任的尽可能高级的工作;应让每一个工人尽量达到同级别的头等工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泰勒以为那些在身体条件完全可以胜任工作但是却没有达到最高产量的工人,是二等工人。在科学治理中,对于非头等工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科学治理考虑的基础就是头等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