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也称有据医学、求证医学,是用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以及患者的期望有机的结合,也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地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核心内容是重视证据、以人为本。同时,也注重医生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运用循证医学来完善中医中药理论,加快发展中医中药,建立中医药临床系统评价体系,汇集中医药临床评价的资料,建立大型中医中药信息数据库,是医药学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循证医学; 中医; 中药
1 中医中药理论依据
中医中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为我国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中医中药仍被世界认同,我国政府对中医中药也十分重视,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中药。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甲骨文记载食医、疾医、疡医。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是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其系统地总结了古代的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防治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基础。其后《素女脉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难经》等医学典籍使中医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以及药物、针灸治疗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医中药理论体系,也成为了后世医药学工作者的理论依据。16世纪中叶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了闻名于世的《本草纲目》进一步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基础。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是:医论“阴阳五行”,药论“四性五味”。 “阴阳互补、阴阳协调、阴阳消长、五行相生相克”,“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中医的诊断有“四诊八纲”之法,望、闻、问、切为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谓八纲。他是各种辨证之总纲。同时讲究“整体观念,天人合一”,辨证施治是其核心。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与现代的循证医学理论有诸多相似之处。
2 中医中药发展的瓶颈
2.1 缺乏大样本试验数据缺少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资料,特别是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方面的研究数据及特殊人群的差异性分析数据。疾病谱、人的体质、抵御疾病的能力都在变化。数千年传统的医案、方剂记载是否符合现代人群的疾病治疗,值得研究探讨。中医经典的辨证方法、逻辑分析方法难以实现对大量症状和体征等信息进行分析。可喜的是,目前在中医“证” 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医证候的基因芯片研究也有较大进展。一些大的医药研究机构对中药药效学研究中医“证”的动物模型已经达到110多种。如 大黄灌胃致“气虚”,化疗药或辐射致“血虚”“阴虚”“阳虚”糖皮质激素致“肾虚” 等。但是也有一些动物模型难以制作,如精神方面的疾病,狂躁、幻觉、抑郁、焦虑等。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试验药物在动物模型中有效,而在人体无效,多经不起体内试验的重复,是假阳性结果。如许多中药粗提物能增强试验动物的免疫功能,抑制试验动物的移植性肿瘤,但在人体确无效。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中医“证”本质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具有重大科学意义[1]。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2 缺乏明确的预后评价中医中药学主要是治本,“固本清源,扶正祛邪”,讲究的是精、气、神的恢复情况。而对预后无十分明确的康复指标及评价。不像西医那样有明确的实验室指标或仪器设备检查结果。建立中医药疗效系统评价体系,已经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必然。
2.3 缺乏科学的方剂综合疗效分析中药的方剂组成多以增加疗效、降低毒性为主。自神农尝百草,以五味定药性,以五味之法定方剂,药物的五味与功效究竟存在多大差异值得研究。 中药方剂中多味药的疗效不是单一的,作用机制也不是一个靶点,而应是多组分多个靶点,具有综合疗效。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