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生态系统、公司治理功能延伸及重新建构(2)
2014-03-07 01:13
导读:三、公司治理的重新建构 多边治理的出现以及公司治理功能向公司管理延伸,带来了对公司治理范畴的思索。一般来说,公司治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治理结
三、公司治理的重新建构
多边治理的出现以及公司治理功能向公司管理延伸,带来了对公司治理范畴的思索。一般来说,公司治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治理结构(governance structure)和治理机制(governance mechanism)。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治理机制包括用人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两者共同决定了治理效率的高低。由于这种划分仅是内向性的,没有完整的反映公司治理的全貌,杨瑞龙、周业安(1998)认为公司治理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部分内容。外部治理即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市场机制对利益相关者权力的作用和影响,内部治理即企业内部通过组织程序所明确的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等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的制度安排(治理结构)。事实上,企业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契约的集合体,契约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内部治理解决的是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子网中代理问题的制度安排,外部治理解决的是企业委托代理子网向外延伸形成委托代理链中的代理问题的制度安排,两者共同构成公司的治理范畴,在公司可持续和契约制度安排的变迁中,公司治理范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由于原有公司治理的范畴较狭窄,不利于反映公司治理的全貌,所以必须考虑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外部治理除了考虑市场机制外,也应考虑宏观环境机制、政府监管机制等,这样在外部治理机制中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外部治理结构。在探讨公司治理的内外划分时,原有的提法把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混为一团,造成逻辑上的混乱。事实上,内部治理有治理结构也有治理机制,如在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形成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因此,公司治理在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中都包含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两个部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外部治理中,按照其关系对象,可以分为外在监督治理(政府部门、社会舆论环境、中介等)、竞争合作治理(竞争对手)、业务协作治理(供应商、客户、协作单位等),其中外在监督治理的实现依靠监督机制、
调控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竞争合作治理和业务协作治理的实现依靠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特别是兼并、收购和接管等控制权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机制。在内部治理中,按照关系对象及其参与功能,可分为权力制衡①治理、决策治理和决策执行治理。由于公司治理的目的不是相互制衡,至少最终目的不是制衡,只是保证公司科学决策的方式和途径(南开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因此应该对管理的四个过程即提议、决策、执行和控制进行分解,控制属于权力制衡治理、提议和决策属于科学决策治理、执行属于决策执行治理,它们的实现依靠内部监督、内部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这种分类使公司治理的结构得到较好的完善,能够体现“商业生态系统”的联合化、动态竞争与合作、“群落”均衡演化的特征,也更有利于实现公司治理功能的延伸。
当然,内外部治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外部治理发生作用的情况下(如新的经济政策出台),会引发原有的权利分配方式、决策模式和管理行为的变更,从而促成内部治理的改善和有效作用。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譬如,有些学者认为债权人的治理属于企业的内部治理,但债权人的治理属公司治理的外在监督治理的范畴,尽管债权人是公司债务资本的所有者,只有在破产、清算和重组等非常情况下掌握决策控制权进行所谓的“相机治理”(contingent governance)②时,债权人才转化为内部治理的主体。
四、结论
本文以商业生态系统为基本视角,对商业生态系统的维度进行了划分,指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繁荣和进化的根本性问题,并在分析公司治理本质和功能延伸的基础上研究了公司治理的重新建构。具体结论如下:第一,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须从内外两个维度进行。公司之间和公司内部参与者之间在交易中都存在市场关系或契约关系,从而形成内外两个维度的商业生态系统。第二,公司治理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随着 “社会的企业”和多边治理的普适化,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范围都将扩大,它们的功能也将不断延伸和融合。第三,公司治理范畴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部分,在内外治理中有一个完整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内外部治理的划分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注释:
① 通过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权力分配和相互制衡的机制(即原有的公司治理结构)。
② 所谓相机治理是指不同的经营状态下,公司控制权的转移。此处指控制权由股东转向债权人。
:
[1] 华锦阳.论公司治理的功能体系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 (1):127-132.
[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 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 杨瑞龙,杨其静.专用性、专有性与企业制度[J].经济研究,2001(3):3-11.
[5] 杨瑞龙,周业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J].中国经济,1998(1):38-45.
[6] 朱羿锟.论治理成本[J].中国工业经济,2001(8):61-64.
[7] Gerard Prendergast, Pierre Berthon.Insights from Ecology: An Ecotone Prospective of Marketing[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0,18(2):223-232.
[8] Marco Iansiti, Rov Levien.Strategy as Ecolo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3):68-78.
[9] Michal E. Porter.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Dec.1998:77-90.
[10]Moore, JF.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5-6):75-86.
[11]Moore, JF.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M].New York: Harper Collins,1996.
[12]P. G. Sassone, W. A. Schaffer.Cost-Benefit Analysis[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8.
[13]Simon, H.A.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M].Free Press,1947.
[14]Suan, Tan Sen.Enterprise Ecology[J].Singapore Management Review,1996,8(2):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