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欲求及其对中国刑事立法的影响
2016-01-29 01:09
导读:法学论文毕业论文,论国民欲求及其对中国刑事立法的影响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日本著名的刑法
[摘要]日本著名的刑法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西原春夫先生在其《刑法的根基与哲学》中,对以欲求为中心的人类行为科学进行了探讨,将刑法的根基回结为“国民欲求”。“国民欲求”的特征在于其道德性和个人法益保护性,对其认定是一种相对主义的价值判定。作为刑法根基的国民欲求必然对刑事立法起到很大的指引作用。 [关键词]刑法的根基;国民欲求;刑事立法
一、“国民欲求”概念之明晰
西原春夫先生不仅是日本著名的刑法学家,而且兼任中国多所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等)名誉教授,对中日刑法学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通过对以欲求为中心的人类行为科学的探讨,终极将刑法的根基回结为“国民的欲求”。对此概念应当作如何理解呢?“可以以为国民的欲求将回结为卢梭的‘一般意愿’。因此,确定其内容的形式上的标准就是‘假如一般的均匀水平的国民对不良行为的状况和对此而制定刑法的意义有了正确的熟悉,那就可以算具备了这种欲求了’。出发点究竟是现实的每个人的欲求。要从前述那种观点出发而加以修正,作出抽象化而得到的东西才是这种国民的欲求。”可以看出“国民的欲求”和“国民的一般意愿”是可以划等号的,其以每个凡人的欲求为基础通过公道的抽象化而形成国民的通念。在一定的社会中,国民的一般意愿由于习惯的作用而形成该社会内化的伦理规则,并通过国民的普遍遵守而形成一定的伦理秩序。符合社会伦理秩序的行为,就轻易被人民普遍接受,从而被人们以为是具有社会相当性的行为。日本刑法学者藤木英雄以为,所谓社会相当性,就是从一般承认的、健全的社会通念出发,不具有不法性,也不会唤起处罚感觉的行为的性质。也就是说,行为是日常的、一般的市民生活领域或其他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中具有通常性、日常性、一般承认的事态。可见,“社会相当性”与“国民的欲求”二者不免有很多共通之处。西原先生对社会相当性理论是持肯定态度的,并将其作为构成要件的解释原理。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从心理因素上来说,具有社会相当性的伦理规则指引着国民的欲求;从历史角度来看,国民欲求经过历史的沉积形成了具有社会相当性的伦理规则。
二、“国民欲求”提出之理论推演
既然国民欲求与社会相当性理论有共通之处,不妨先对社会相当性的理论基础进行一番探析,以理清西原先生提出国民欲求这个概念的整个理论推演过程。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提出者Welzel以为犯罪行为乃目的行为的一种态样,因而基于目的行为论的思想,严厉批评自然主义的行为概念与法益侵害说,欲在布满生机的社会生活中把握刑法上的犯罪行为,而连带地导出社会相当性理论。可见,社会相当性理论是目的行为论的附带产品。目的行为论是建立在哲学的现象学和本体论理论之上的。这种哲学理论试图明确指出自然人存在的结构性原理,并且试图创设研究人的学术基础。对这样一种方案提出的建议是一个享有优先权的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例如人的行为这样的基本概念,应当挪到一般犯罪理论的中心位置上来,并且,应当根据行为的存在特征,建立一个对立法者来说已经预先规定了的物本逻辑结构的体系。对“人”的研究成为目的行为论的哲学基础的核心,“人”的行为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目的性”,从而在行为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意思的因素。人根据自己以往行为的经验,在一定的范围内预见其将来行为的结果,从而为自己设定种种目标,有计划地实施其行为。
以欲求为中心的行为科学与目的行为论是否存在密切的联系呢?人的欲求分为基本欲求和二次性欲求。近代的心理学一直力图弄清二次性欲求是经过什么样的过程从基本欲求中派生出来的,例如,弗洛伊德以为:人的行动都是从两种基本的动机即性动机和攻击动机中派生出来的,特别是性欲对人类的行动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含有主观性目的论的意味。例如人寻找食品充饥这一人类最基本的行为。肚子饿的原始动机引起了人们想吃东西的“欲求”,人们基于以往吃东西的经验有目的地寻找能吃的东西来充饥。可见,动机引发了欲求,欲求促使人们依靠自己以往的经验有目的地行动。在人类的行为科学中,欲求处于目的的深层次地位,所以“目的行为论”大致即是“欲求行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