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的治理与创新务管理毕业论(3)
2016-06-14 01:01
导读:(3)高校预算编制的依据。①《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预算编制等法律、法规;②国家和教育主管部分制定的高校发展规划、国家财政
(3)高校预算编制的依据。①《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预算编制等法律、法规;②国家和教育主管部分制定的高校发展规划、国家财政对高校投进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③财政主管部分对编制本年度预算的指示和要求;④学校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⑤学校的预算治理职权。
(4)公道选择预算编制方法。在预算的编制方法上要改变以往“固定预算法”、“定期预算法”编制预算方法,将“弹性预算法”、“增量预算法”、“零基预期算法”、“转动预期算法”应用到预算编制之中,实现各方法之间的上风互补,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财务预算内涵的扩大化,将涉及到的各项
工作计划和任务,涉及到的各个单位和职能部分,纳进预算体系,实行全面预算法。并以长期目标为指导,将预算期逐渐向后转动。对所有的预算项目以零为基底,通过调研和征询,逐项审议各种用度开支的必要性、公道性及开支数额的大小。专项经费预算按项目经费的特点尽量实行“零基预算法”和“转动预期算法”。
(5)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各项预算内容应由学校各单位、各部分提出申请上报财务部分,由财务部分结合预算年度总收人情况逐项按项目的重要性、必要性来确定预算内容、安排预算资金。首先,对职员支出预算实行定编定员定额治理,按国家政策、单位分配制度据实编制,日常公用支出应实行指标量化治理,制定公道的定额标准,使各项预算支出规范化,有标准可依,减少预算分配中的人为因素。其次,根据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结合学院当年财力状况,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期内结余项目自动滚存至下期。从项目立项、申请、审核、实施到绩效考评等环节对项目进行全程治理,并做好信息的更新、完善工作,使专项建设目标和学院总体规划相适应,进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3.3 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
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财务部分应严格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维护预算的严厉性、有效性,避免预算的随意追加和调整。预算执行必须公然化和透明化,在预算执行时,应根据预算执行计划下拨各单位、各部分的预算经费(日常维持经费基本上是分期下拨预算数)。对于确需追加或调整的项目应慎重处理,并严格履行预算追加程序。由于预算变动必然影响到工作计划的调整和工作目标的实现,因此预算调整应由有关机构充分讨论研究,报校(院)最高决策层审批,以便对全校工作安排做出通盘问虑。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定期追踪、检查和分析,及时把握预算收支情况,并将信息反馈到决策部分,发现偏离预算指标的题目,应及时与相关部分沟通研究解决,确保年度预算收支平衡。首先,财务部分应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中收进预算和支出预算的监视,对承担收进目标任务的部分、院系,要监视其收进状况,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对支出预算的监视,主要体现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对预算金额、财经纪律、财务制度的监视。对超预算、无预算的支出,财务部分有权拒尽执行。其次,学校内部审计部分应发挥其监视作用,监视的范围包括预算的执行者和被执行者。预算执行的监视除了受广大教职工的约束外,还要受到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部分的监视。
3.4 分析细化预算执行结果
建立预算的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财政要“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视,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预算的考核以预算为标准,衡量预算执行主体的执行结果,评价其业绩,根据赏罚办法给与奖罚。
预算期结束,学校财务部分要对预算执行的效果、执行差异进行分析,编制预算结果报告,找出存在的题目,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预算治理水平的进步。为了体现预算治理的权威性,必须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进行考核。假如没有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预算就会流于形式,失往控制力。首先,根据分析的目的和内容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其次,需认真总结当年预算分配执行中存在的题目,从中分析财务决算与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差异,对预算收进完成情况和预算支出运行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具体的对比和分析,并撰写相应文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