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1)(2)
2013-09-16 01:13
导读:“积淀学说”的不适切性在于它的文化阐释的保守性。它发展出了一套具有浓郁保守主义色彩的文化阐释策略,其要旨在肯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心理结构,
“积淀学说”的不适切性在于它的文化阐释的保守性。它发展出了一套具有浓郁保守主义色彩的文化阐释策略,其要旨在肯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心理结构,其愿望是一厢情愿地呼唤传统的复归,其期待是化释当今的迷惘、指点今日的迷途。这套文化策略有广阔的当代前景,既响应海外第三期儒家重建传统文化的呼声,又反映了当代向历史回归的精神状态,也契合了
政治意识形态淡化后的大众心理。情感本体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心理结构,体现为内圣、里仁良知、至诚、中庸等实践理性、“理性理想主义”或“道德主体意识”,以“天地君亲师”为象征体系的道统、政统与学统。但是,这一内在构建却是个体存在的迷失、存在意义在理性中凋零,这就不仅虚妄偏执、而且是完全不适应的文化策略和价值决择。首先,就积淀说所乐道的传统自身而言,原本是蒙昧时代延存下来的原始伦理及其符号结构,它的根基是血缘、地域、宗法等古朴而狭隘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它携带的价值系统、语义要素一旦脱离了未知未觉即未启蒙的存在状态就变成伪价值和语义污染,它预设的道德理想和人伦境界由于远离现代社会当下处境而根本不适切于现代意识(理性精神、主体意识、自由观念等),更不能作为现代个体寻求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无论怎样挥洒热泪面对日下世风,仰天长啸浩叹人心不古,都只会写出有理无力的哲学。其次,以世界文化的当下状况看,不独是“上帝死亡”,还有更可怕的“人类末日”,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西方理性主义文化大势已去,在后现代主义“多元并存”的喧闹里,在解构哲学“消解一切”的游戏中,西方理性主义、人文精神在“主体的黄昏”时分无补于苍天之残,也无奈焦灼迷茫的现代人生,在传统理性的积淀中生不出切中时弊,救助生活危机的语言资源和精神能量。以此为鉴,积淀学说的文化阐释拘泥于历史积淀,因而也走不出心灵的荒颓孤城与文化的迷茫睡谷。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不容否认,“积淀说”是汉语文化中美学探索的重大收获之一。其意义不在于它确立主体性,而在于它突显了历史积淀的理性结构,使当代美深究与文化批评具备了对象性前提与历史性前提,也就是说,自此以往,理性结构的合法性与真实性要受到检讨和怀疑,人性的盲目性、精神桎梏的坚硬性和冷酷性要受到拷问、文化批评势必以个体、感性、差异的名义向整体、理性、结构提出疑问。
二、 感性动力:文化驱动因探寻
美学上的“超越学说”是五十年代引人瞩目的“主观论”的发展,又是八十年代同“积淀学说”争辩的产物。“主观论”的持有者不仅因为其学理,也因为其人格而经受了历史悲剧的洗礼,饱受苦难与忧患的磨砺,倾其生命为人的尊严与自由定位,把美学推进到文化动力探索的深层。美学不仅是美学,而且是关于生存方式的精神动
力学;“美是主观的”发展为“美是自由的象征”;“美感的绝对性”意味着审美是感性动力理性结构的超越,因而审美与人的解放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这一精神动力学立足于人道主义,要超越历史积淀的静态,封闭和僵化,消解理性结构的压抑与冷酷,扬弃作为结果的文化负载与价值承诺。关注于人的未来、人的可能性,显示人的本质的开放性以及人的世界的未完善性。
“超越说”的核心命题是,审美是感性动力对理性结构的超越。感性动力是创造性的生命动因,是文化的自然生命力,它作为自由的基元,构成创造与超越的本源动力。其基本层次包括:1)自然运作的、历史发展了的、以及向人的未来生成的原始生命驱动力;2)在宏观历史文化层面上作为感性生命实践的反异化力量;3)在个体寻求自我解入的生存层面上则是于规范法则前寻求突破的精神探索力量。理性结构是一种结构状态的意识形态、静止凝固的思想方式、压抑生命的价值规范,它不仅保守、僵化,而且固定、单一,作为精神的异化形式。其基本层次包括:1)作为批判理性的以立物,它根植于人类肓目性又恶性演化成冷酷死寂的符号结构;2)作为生命创造的对立物,它承继于文化传统又僵化为固守传统体系的文化负载;3)作为个体自由的对立物,它以整体压制个体,以同一泯灭差异成为一种超自我的规范惰性。全部人类历史就是感性动力与理性结构之间超越与反超越,扬弃和反扬弃的辩证运动,人类的自由就是超越与扬弃的实现,人类的审美就是超越一扬弃的象征性实现。感性动力与理性结构的辩证运动贯穿了审美这一精神动力过程,而且,生命对文化、个体对整体、自我对社会的不断超越也是历史文化持续不断的危机和变易的深层动因。显而易见,“超越说”的美学探索蕴含着对现代文化冲突的隐隐忧患和对人类历史的神圣忧思,表现了美学以人的终极价值为指归的人文精神。
共8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