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1)(3)
2013-09-16 01:13
导读:感性动力对理性结构的超越是审美活动的本质,因而审美经验表现出非恒定性、非规范性和反异化这样三个特征。 在生存的时间性上,审美具有非恒暄性
感性动力对理性结构的超越是审美活动的本质,因而审美经验表现出非恒定性、非规范性和反异化这样三个特征。
在生存的时间性上,审美具有非恒暄性。感性动力是审美的动力因,而感性动力又是自然生命力的升华。人类禀赋了大自然的原始生命和原创意志,在人的创造活动与宇宙自然的创化行为之间具有深刻的对应性、连续性。这是传统儒家思想所朦胧而整体地直观到微妙天机,有道是“参赞天地之化育”、“含蕴大生之力用”;这也是现代自然科学如“耗散结构论”、“人择原理”所描述和证实的宇宙、自然、生命以至文化的根本大法,揭示宇宙自然创化不已、生命与文化绵延不息,而生命驱动力的运作总导致顽强、持续的生存努力,不停、不怠地试错、求索,不断地假设、证伪,从而征服死寂与虚无。审美反抗恒定,也必然是对精神死亡与灵魂虚无的抗争,美也只能是人对于过程的体验而不是对结果的感受,审美的主体迷恋霎那,而不执驻恒定。
在存在的个体性上,审美具有反规范性。感动力对理性结构的超越,表现了存在的个体最初的名分、最起码的权力以及精神活动最根本的使命在工具理性遮障价值理性,功利盘算隐去终极关闭的技术世界,个体存在被抛于伪价值话语的浸染之中,几近忘怀了存在的意义。伪价值话语是异化了的理性,它以偏见深厚的社会标准、硬化僵死的人伦规范、平庸俗套的思维方式等等给个体存在横加精神桎梏,侵害着个体存在的健康,唯有在审美中,本源生命力默然化解这异化的理性,在自由创造中扬弃“社会标准”,引导精神跨越伪价值的分封界限,亲近“人的尺度”,这就是审美的非规范性——“力量对法则的超越”,“动力对结构的扬弃”。
在存在的历史性上,审美是反异化的抗争。人类活动总因某种盲目性而可能走向自我异化甚至自毁的歧路迷途。比如,人们赋予生动变易的东西以稳固的结构形式,把动力纳入静态体系,把历时性转化为共时性,将丰富的差异变化多样性化作同整体。当人类的创造反过来窒息了创造动力时,人的自由就走向了异化;当根植于自然生命作为高级生命形态的精神反过来敌视、禁锢生命时,就有了异化的理性结构。在审美中,感性动力显示原道,弘昭生生之仁激励英雄主义激情与崇高的反抗意识,为扬弃,超越异化现实进行悲剧性抗争,这些以感性的、现实的、个体的血肉之躯为根基的反异化实践,在存在哲学上就象征着人本主义的终极关怀。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超越说”以审美活动为中心、以自我超越的个体为导向,以自由为终极关怀展开了对原初文化动力的求索,立“感性动力”为生命的“太极”,显露了这一理论的文化激进主义信息,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估向。文化激进姿态表现在反叛封建主义、抨击虚无主义、欢迎文化浪漫主义、接纳现代主义精神。(1)“超越说”无情批判汉语传统文化中作为异化的理性又成为极权意识形态的儒家价值体系及其负载的保守、封闭的奴化生存方式,尤其是在语言表层弥漫着诗意而在精神深处敌视生命的伦理规范。(2)“超越说”蔑视现代美学的“表观论”与“孤立说”,抨击“游戏文学”和“玩儿文学”,讨伐形形色色的“艺术自律论”,强调存在的责任感与情感的真诚性,呼唤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从而克服虚无主义顽疾。(3)“超越说”对俄国民主主义者的激情不胜仰慕,对楚骚诗化的悲剧精神避孕药有独钟,尤其看重源于周易渗透汉语文化的“忧患意识”充分肯定“发愤抒情”的东方艺术精神,这体现了其文化上的浪漫主义。(4)“超越说”赞叹现代艺术呈现出来的对变易过程的感受和千姿百个体经验,并高度评价现代主义体现的主体精神,尤其肯定现代艺术表现出来的追求自由的苦难、反抗异化的激情、自我决择的裂变,这体现了这一学说的现时代精神。其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表现在弘扬感性动力,不舍终极关怀,全部立论都着落在人类的自由。奠基于人类的本性,执着于人的万能性,因而预设了人的存在在宝贝中的优先、中心地位。“超越说”的人本主义不同于西方启蒙运动之后发展起来的“元话语”形态的人本主义,它贯通了对汉语文化传统中民族悲剧的深刻反思和现代人当下对有限性的无限焦虑,更为深刻的是渗透了对个人命运悲剧的深切感受而成为民族历史的隐喻。所以它不仅是充满时代精神与历史意识的美学原则,而且确实是具有人格力量和精神能量的文化批评原则。
共8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