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1)(7)
2013-09-16 01:13
导读:建构汉语文化的精神性这一取向有独特的当下文化语境。第一是西方思想的激进虚无主义走向。西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在生活世界的危机中纷
建构汉语文化的精神性这一取向有独特的当下文化语境。第一是西方思想的激进虚无主义走向。西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在生活世界的危机中纷纷陨落,终极关怀、价值理性、存在意义也一一为后现代主义扫荡和埋葬,精神荒原与信仰废墟上只存依稀改善的无主体差异踪迹的游戏,迷惘的此在与茫然的异在都告示西方文化的式微,而今追思神圣实在是文化未日的不安、惶惑的征兆。第二是边缘文化一地域文化的颠覆运动。南美丛林文明、加勒比海洋媾合文明、非洲原始文明、东亚伊斯兰文明都已开启了非西方中心、反西方文化霸权的竞技、反抗、侵越运动,多元文化的狂欢总让人不禁怀想精神上的千年梦想。西方文化身身的虚无化和地域文化的涌动,都引发了为类当下与历史,存在与价值负载的可怕断决,这刺激了当代汉语文化批判的生存焦虑和神圣忧国,传统语境被迫向普遍精神敞开,形成上升的对流运动。第三是当代汉语文化自身独有的困境。西放晚近精神的衰微是汉语文化批评的发起的背景,西方的没落是东方的起点,但不幸的是,汉语文化批评随着西方精神的空前荒原化而日益走向虚无的幽谷,西方人为超越生活危机而倾力消解的神圣精神正是汉语文化的不在之灵。在这三重语境中呼唤精神性,“皈依说”切入了文化的现时困者,也没有偏离现实关怀。
“皈依论”有两理论误区。第一是忽视了信仰的批判理性根基与文化启蒙的先导。存在接纳神圣、大道与神言通融、汉语文化与基督精神的汇通、个体对神言的倾听,这都是一些理想的预设,如若没有浓厚的自我意识和批判理性作为根基,那么不但上升的精神对流十分滞凝、艰难,而且信仰的撒播也只能是罢蛮与迷信的撒播,最后必无所适从地委身虚无,盲目无待地向虚无滑落。没有慈善理性,就没有精神资源;没有文化启蒙,就缺乏生存策略。在精神资源匮乏、生存策略贫困的大地上建造神文以驱逐人文,这无补于文化的开创与自救,反而加速生命的自毁和个体的毁灭。第二,“皈依论”所线扬的超自我、超地域、超民族的普遍精神、深深隐含着西方中心主义。所谓西方中心主义,这种说法是以西方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普遍样式,以西方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参照中心,辩护其话语的主人地位、统治权力和宰制优势,从而规定他人的生存方式、理解前提及其发展范式。西方精神中心的确立和文化权威的形成伴同着征服与剥夺,并且纳入了世界市场的开拓与殖民化的“一体化”历史行程。晚近西方文化的发展大势表明,西方中心景义无可拘回地失落了。“皈依论”所倾陶醉的“神圣精神”也只能是西方文化荒原上飘的怀旧梦想,信仰废墟上的先验幻觉。相反,在话语的普遍生成、全面生长的多元共一的文化狂欢,不仅为文化的自我奋进增进了潜在的力度,也为文化转型裂变中的更新呈现了可能的契机。否仍然执迷一个中心、赋予基督精神以主宰汉语文化甚至普渡世界危机的霸权?民族精神必须有自 的“自道”,“不在之魂”也只能在个体血肉之躯,经由苦难的铸造和磨砺才能升腾,超越自我、超越地域、超越民族本位而臻于神圣,立于不败。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五、拒绝预言,也非结论
上述考察表明,文化不执泥于理性积淀,感性对理性的超越以及个体对整体的冲撞总会遭遇存在的界限,文化批评又决不可能终止于“超验的神性”。美学导引的文化批评还必须对付文化传统的转型与裂变,回应生活世界的挑战和震荡,因而:
(一)、美学与文化批评急需一种语言学的转向。从理论上说,语言在本质上既是构建人的世界的精神潜能,又是规范生存的内在形式。无论是说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园,还是深信语言是能指符号的差异游戏,这些都未曾否认语言的劳作对于文化创造的动力意义。从现实看,无论是“五·四”激进的反传统,还是西方后现代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反叛,都无不是借助于语言所提供的符号工具向异化结构进行“修修补补”消解,解放为体系所窒息又为形式所禁锢的语言创造性和符号转换力。当代美学尤其要关注普遍的符号运动,在语言体系风部策划南存语言体制的裂变,使汉语文化由禁令世界向动力一国敞开,由封闭语境到开放语境生成,由单一的超稳定的圆融境界走进多元并存相激互生的文化狂欢。
共8页: 7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