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礼法结合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律毕业论(2)
2013-08-21 01:04
导读:[3]何勤华.法律文化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M].北京: 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0. [5]马作武.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M].广东:广东
[3]何勤华.法律文化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马作武.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6]【古希腊】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局,1993.
[7]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范忠信.清理法与中国人[M].北京:中国人民法学出版社,1992.
[9]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
[11]冯友兰.中国
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公王祥.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M].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1.
[14]公王祥律文化的历史逻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6]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7]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8]秦英君 科学乎人文乎— 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取向之两难[M].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