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经济政策时间的一致性”到法之稳定预期(

2014-09-30 01:38
导读:法律论文毕业论文,从“经济政策时间的一致性”到法之稳定预期(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启发我们:要按规则行事,而
  [摘要]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启发我们:要按规则行事,而不是按意愿行事。在法律中,则要求维护法律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同时要求坚持依法行政,不可怠于行政。 
  [关键词] 规则 意愿 可预期性
  
  Finn E. Kydland 和 Edward C. Prescott两位教授获得200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原因是他们对动态经济学中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及商业周期的原动力问题所做的贡献。首先,让我们解读两位经济学家关于“经济政策时间上不一致性”问题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研究内容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或经济政策)是应按规则还是按意愿行事?”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两位经济学家所得到的结论为:从短期考察,“按意愿行事”似乎有利,因为意愿本身是“在当前情况下的最好决策”,但长期看来常常有相反的效果,即产生所谓“时间上的不一致”。究起原因,按意愿行事,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归根结底都是偏离了规则,改变了人们的预期。有意思的是,有的时候按意愿行事的短期效果上也不是最优,不能达到人们于设计时想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人们预期的变化降低了其功效。如此,我们得到结论:当规则一旦确定好之后,就不应该随便偏离(即便现实中出现可以按照意愿行事的某种动因),否则会产生时间上的不一致性问题。换句话说,为了避免产生时间上的不一致性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或按规则行事),使得企业和家庭无需考虑未来政策的可能变化。
  当然,此种“按规则行事”的原则不仅局限于经济,而适用于任何存在规范的领域。推广到法律,则要求法律一旦制定,就要受到尊重与遵守,任何影响人们对法律预期的举动都是有害的。
  一、稳定的预期是法律的根本属性,是法治的灵魂 大学排名
  通过解读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看到“按规则行事”和“按意愿行事”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最终区别在于是否维护了人们“稳定的预期”:是,则人们可以安排自己的行动与未来,从而安居乐业;否,则因不知今日的行为于明日是否有效,是否可罚,消极而恐惧。
  法律作为最基本的行为规则,可预期性是它的根本属性,而稳定的预期则是法治的灵魂!人治下的法当然是可以随时变化的——当人是奴隶主的奴隶,是神的仆人,是君主的子民,是父亲的孝子贤孙时,义务本位下的弱而愚的,或者根本没有人格的人们没有必要也没能力预测法律,因为统治者就是法。只有当启蒙思想家赋予人们自由的意志,当法律被赋予高于统治者的地位的时候,可以预期的法律才可能成为有自由意志的理性人的自然而然的要求——规范要先于行为存在,人们才可以根据规范来行为,从而把风险降为最小。用事后的规则约束与惩罚人们先前的行为,必将法律剽窃为鱼肉百姓的工具。失去可预期性的法律必定沦于人治的工具,而若以法治为吾理想,必要为法律的可预期性而抗争!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析WTO规制技术性贸易壁垒之实效性缺乏(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