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在上、上存在各自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有一个(4)

2013-05-02 18:09
导读:当然,讨论亚里士多德对理想统治者问题的看法必须联系他的思想。不然,就可能有失片面了。亚里士多德明确地说:“在一个同样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中

当然,讨论亚里士多德对理想统治者问题的看法必须联系他的思想。不然,就可能有失片面了。亚里士多德明确地说:“在一个同样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中,根据平等和一致的原则,实行轮番为治的制度,确实合乎正义而值得称颂。”(《政治学》1325B8)这句话确实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民主思想;不过,另一方面,他同样明确地说:“世上如果出现这样一位人物,他既然善德优于他人,而且兢兢为善,没有人能够胜过他,只有遭逢这样的人,大家才可永远追随并一致服从他,(不作轮番而)仍然不失其为正义和优美的治道。”(《政治学》1325B10)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它们各有所指,各有其适用的条件。但也表明了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折中、调和特点。所以,亚里士多德最赞成的政体是共和政体,而不是民主政体,也不是君主政体。

最后,不能不说明一点,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优良而近乎神圣的正宗类型的变态一定是最恶劣的政体。君主政体或者是仅有虚名而毫无实质,或者是君王具有超越寻常的优良才德。所以,僭政是最为恶劣的,它同正宗偏反,处在相隔最远的一端。”(《政治学》1289B1)这句话再次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惊人的理性精神,它对于那些总是幻想最好政体的人来说,不失为一剂良。;



第三节; 圣王与哲学王的比较;

一、内涵异同;

所谓“圣王”,在先秦儒、道、墨、法四大家中各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心目中的圣王内涵主要包含修身、无为、法天、无私、安民等内容。孟子和荀子对“圣王”的解释有四个要点:一是基本上把“圣人”等同于“圣王”;二是突出人伦;三是强调王制;四是以尧舜为古代圣王的典范。一般说来,圣王观可用儒家经典《大学》中所谓“大学之道”的内容来概括,即“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以进一步把儒家圣王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内圣”(修身)与“外王”(治国)。其中“内圣”又包含智慧与两个要素。圣王观的主要内涵,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圣人。在老子看来,只要实行无为之治,就可望实现天下大治的理想境界。继承、发展了老子无为之治的思想,《庄子·应帝王》关于“浑沌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国家,我们就准备竭力主张:我们所构想的体制是曾经实现过的,或正在实现着,或将实现的,只要是女神在控制国家。这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认为是不可能的,同时我们也承认这是件困难的事情。”(《理想国》499D)这段话实际表明,在现实条件下,哲学王是不可能实现的。柏拉图意识到,这不是由个人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而是由所处的、特别是由制度决定的。他指出,要不是碰巧生活在一个合适的国度里,一个哲学家是不可能有最大成就的,因为只有在一个合适的国家里,哲学家本人才能得到充分的成长,进而能以保卫自己的和的利益。但所谓“碰巧”,不过是假设罢了。实际上,哲学家在绝大多数城邦里的遭遇是凄凉的,就像一个人落入了野兽群中一样,既不愿意参与作恶,又不能单枪匹马地对抗所有野兽,因此,在他能够对城邦有所贡献之前就死掉了。柏拉图认为,当时的希腊城邦政治制度中没有一种是适合哲学本性的。哲学的本性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而堕落变质的。正如种子被播种在异乡土地上,结果通常总是被当地水土所克服而失去本性。正因如此,柏拉图很注重为他的哲学王理想制订了一套制度,以保证哲学家能够成为哲学王。尽管这种制度并非事实,不过是一种人为的设计,但它毕竟表明了柏拉图意识到必须用制度来实现或保障他的理想。而这一点,又是的圣王观念中所欠缺的。

从理论上讲,不管是“圣王”还是“哲学王”,都可以说表达了一种可贵的精神理念;从实践上说,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韦伯就曾指出,本质上是一种信念,政治则是一种责任伦理,与道德相比,“政治有着完全不同的任务,只能靠暴力来完成。政治的守护神,或者说魔鬼,同爱神、同教会所描绘的基督教的上帝之间,处在一种固有的紧张之中。”[11]斯特劳斯指出:“哲学总是企图超越意见而趋向知识,大众是不可能被哲学家说服的,……这是哲学与政权的一致之所以极不可能的真正原因;哲学与城邦的倾向是背道而驰的。”[12]事实上,个人的精神境界只是关于个人的道德和学问的提高,而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则有赖于一套合理的政治制度。这两者虽然有一定关系,但它们毕竟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13]

四、名实问题;

先秦诸子之所以一再称颂圣王,反映了他们政治上的一个共同理念,即济世安民。但在上,所谓“圣人”是很少见的,“圣王”就更等于零了。如果说尧舜禹还可以算作圣王,那么其后就没有什么圣王了。为什么先秦诸子、尤其是还要反复称颂圣人、圣王?怎样看待圣王的名实问题?从《论语》中的一段对话可以得到启发。有一次,被问到为什么不参政。孔子的回答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作为一个圣人,尽管从理论上说应当成为最理想的君王,但在实际上,却不必真的成为君王,因为,他的德行对世人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在位君王。在这个意义上,圣人就是圣王。这可以认为是对“圣王”内涵的另外一种理解。在这种意义上理解儒家“圣王”,可以说是名实一致的。不然,所谓“圣王”大概就是徒有其名了。同样,柏拉图的“哲学王”也面临名实问题。人们常以“乌托邦”一词来称述柏拉图的理想国,将“理想国”视为“乌托邦”的代名词。柏拉图似早已意料到这一点,他说,假如“哲学王”果真不可能实现,那么他受到讥笑,被叫做梦想家,就在所难免了。(《理想国》499C)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哲学王”也就徒有其名了。但是,柏拉图对“哲学王”还做了另一种阐释。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认为,对于掌握政治技艺的人,无论他是统治者,还是一介平民,都可以被称作“政治家”,因为他关于这种技艺的知识使他有资格得到这个头衔。柏拉图甚至认为,只有拥有关于国王的统治技艺的人才可称作国王,而无论他实际上有无掌握王权。他强调指出,只有在哲学王身上,才能找到政治权力的正确实施,而这种政治权力本身就是一种真正的体制。其他所有体制应视为仅仅是对这种真正体制的模仿。在这种意义上理解“哲学王”,可以说是名实一致的。

由上可见,关于“圣王”与“哲学王”的名实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其中后一种解释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上一篇:狩野直喜(1868-1947)是“京都支那学”的开创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