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王国维这里,“古雅”作为艺术形式(3)
2013-07-22 01:14
导读:尽管我们不能说“古雅”就等同于“趣味”、“神”、“韵”、“气”、“味”这些概念,但说至少它具有这样的美学价值,这却是无可置疑的。这样的话
尽管我们不能说“古雅”就等同于“趣味”、“神”、“韵”、“气”、“味”这些概念,但说至少它具有这样的美学价值,这却是无可置疑的。这样的话,在“优美、宏壮”与“古雅”的判断上,我们就与王国维有了不同。王国维说:“判断古雅之力,亦与判断优美及宏壮之力不同”。他认为对于“优美”与“宏壮”的判断是先天的、普遍的、必然的,对于“古雅”的判断是后天的、经验的、偶然的,所以,前者是稳定的,后者是变化的。这样,“优美”与“宏壮”乃天才之所及,而“古雅”则人力可得之。他说:
古雅之性质既不存于自然,而其判断亦但由于经验,于是艺术中古雅之部分,不必尽俟天才,而亦得以人力致之。苟其人格诚高,学问诚博,则虽无艺术上之天才者,其制作亦不失为古雅。而其观艺术也,虽不能喻其优美及宏壮之部分,犹能喻其古雅之部分。若夫优美及宏壮,则非天才殆不能捕攫之而表出之,今古第三流以下之艺术家,大抵能雅而不能美且壮者,职是故也。[1](67)
王国维的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就是“古雅”在美学中的位置是位于“优美”和“宏壮”之下,这段话已经表露无疑。我们已经知道,他认为“古雅”是普通艺术品和天才艺术品所共有的东西,而“优美”和“宏壮”是天才艺术品的标志。如果说“古雅”是艺术中微观层次的艺术符号操作,那当然是在“优美”与“宏壮”之下,它也更需要艺术修养的锤炼,但是如果说“古雅”具有“趣味”、“神韵”等趋向形而上的美学价值,那么对它的判断恐怕需要比判断“优美”和“宏壮”更高的艺术修养。不管怎样,王国维的“优美”和“宏壮”作为艺术的“第一形式”是艺术的形式,而“古雅”作为艺术的“第二形式”,除了具有形式的因素外,还有超越形式即形上的因素。所以,对“古雅”所具有的倾向于形而上的美学价值的判断是更需要天才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如果我们对于艺术品进行合理的美学层次划分,就很容易解决王国维理论中的困难。我们这里参照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宗白化和李泽厚的三层次理论: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中将艺术分为“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和“最高灵境的启示”三个层次[2](362);李泽厚则将艺术分为“形式层”、“形象层”和“意味层”三个层次[3](236)。二人的层次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前者虚灵些,后者实成些。然后我们将王国维的几个概念在这里大致地进行定位:“古雅”的形式因素应该是在第一层次,指其微观元素;优美和宏壮也应该是在第一层次,指其宏观整体;古雅的形上因素主要应该是在第三层次。
四、古雅在其美学中的位置与意义
依我拙见,由于“优美”与“宏壮”即是我们所说的“意象”,是艺术的本体,所以如果说它们是普遍的、必然的,就应当理解为,不管是天才的艺术还是普通的艺术,都是能够并且也是应该具备的。而“古雅”既是经验的、偶然的,没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则是难以达到的。这里我们不说“先天”与“后天”之别,是因为在艺术创作中尽管资质的成分是不可否认的,但后天的艺术实践是绝对不可抹杀的。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
哲学中的“先天”表现为两种形态:个别的和普遍的。我们可以将“先天”看作“天赋”,从个别性的方面理解,天赋予了你你就有,天没赋予你你就没有,正是这个天赋造就了天才;从普遍性的方面理解,既然是天赋,那就人人都有,天之所赋就成为人的本性。王国维认为判断“优美”与“宏壮”的能力是先天的、普遍的,所以应该是人人具有的,但他又将其归于天才,所以便产生了矛盾。如果二者是先天的、普遍的,那就人人都有判断它们的能力。而“古雅”是后天的、个别的,也就是需要训练。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窃以为,由于“优美”和“宏壮”是普遍的、必然的,它们也是具有历史稳定性的,所以在美育当中更易于培养审美主体对于它们的判断。当然,对于“优美”和“宏壮”的创造,确如王国维所言,必须从艺术符号的操作入手。但是,对于“古雅”所具有的美学价值的判断,在很大成分上则需要凭借审美者的个体因素。
这样的话,我们对于“古雅”在美育中的作用的看法也便与王国维有些不同。王国维认为,在美育实践中,能够进行操作的是“古雅”而不是“优美”与“宏壮”。他说:
故古雅之位置,可谓在优美与宏壮之间,而兼有此二者之性质也。至论其实践之方面,则以古雅之能力,能由修养得之,故可为美育普及之津梁。虽中智以下之人,不能创造优美及宏壮之物者,亦得由修养而有古雅之创造力;又虽不能喻优美及宏壮之价值者,亦得于优美、宏壮中之古雅之原质,或于古雅之制
作物中得其直接之慰藉。[1](68)
在王国维看来,“优美”与“宏壮”的判断与创造,是“上智之人”或“天才”的事情;而“古雅”的判断和创造才有可能是“中智以下之人”或“第三流以下之艺术家”经过修养能够得到的事情。创造“优美”与“宏壮”之形式当然必须经过艺术符号的操作训练,这是他说“古雅”为“美育普及之津梁”的理由。但是他所说的“古雅”中的“神”、“韵”、“气”、“味”等这些东西却极难达到,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法训练的事了。从这个方面说“优美”与“宏壮”的培养倒更容易些。
尽管王国维很重视“古雅”这个概念,他说:“然吾人所以感如此之美且壮者,实以表出之之雅故,即以其美之第一形式,更以雅之第二形式表出之故也。”这是就其美学价值而言的。但就其在美学上的位置而言,他的观点就是“古雅”在“优美”与“宏壮”之下。由于王国维说“古雅”是“第二形式”,所以说它便是“低度之优美”、“低度之宏壮”。然而他又说,“古雅之位置可在优美与宏壮之间”。这样这两种说法便产生了冲突,或者可以说,在王国维那里,“古雅”是位于“优美”与“宏壮”之间的一座倒置的桥梁。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崇“优美、宏壮”而抑“古雅”;与此正好相联系的是,他在《人间词话》中是崇“境界”而抑“气质、神韵”。他在《人间词话》中说: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九)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删稿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