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在我看来,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政治理论(3)

2013-10-28 01:25
导读:以这种新的方法和心态来重新面对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前苏东学术界的那种平面化、线性目的论的主观预设将会被消解,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全新

  以这种新的方法和心态来重新面对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前苏东学术界的那种平面化、线性目的论的主观预设将会被消解,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全新的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线索。

  列宁在“伯尔尼笔记”中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过程并不是一个平滑的同质性逻辑进程;在这一认知进程之中,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认识也并非总是完全正确的。在我看来,“伯尔尼笔记”映射出列宁的思想经历了多重思想认识转换和重大认识飞跃。仔细分析,其可界划为这样几个异质性的阶段:第一,列宁在他者镜像语境中以否定性的观念面对黑格尔的认识阶段;第二,不同逻辑认知构架激烈冲突的思想矛盾时期;第三,列宁哲学思想在自主性思考中产生重大思想转变和认识飞跃的阶段;第四,列宁对自己哲学研究的思想小结。

  我认为,在进入列宁“伯尔尼笔记”研究之前,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思考:

  首先,在最初进入黑格尔哲学的阅读时,列宁自觉地建构了一种他性的阅读构架,借用拉康的大他者理论,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外在地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普列汉诺夫、费尔巴哈和狄慈根的镜像他者。按拉康的话语逻辑,他者为一个不是我的外在显像,可是我却在失却自己的过程中内居他者之中。(参见张一兵,2006年)但是,我这里使用的他性镜像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贬义概念,而是一个中性的判断,它只是指列宁面对黑格尔哲学时的某种外部理论权威参照。这个他者镜像从三个方面构成列宁面对黑格尔的认知情境:一是没有被正确理解的马克思关于黑格尔辩证法“颠倒说”的抽象能指;二是由费尔巴哈和狄慈根的观念建立起来的一般唯物主义哲学立场;三是由普列汉诺夫转述和重构的质量不高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有误认的理论诠释。其中,第二、三个理论构件是第一个抽象能指的支援背景。重要的是,列宁在开始阅读的时候,他的思考主体是由这种他者询唤建构的。他以为这是自己正确的阅读参照系,可是,结果却事与愿违。这种外在的镜像他者建构着一种列宁前期阅读中的理论回路:在前期阅读中,他几乎每一次文本改造的定性判断都来自于这个不断返回的立场和原则基础的闭合式的思路。所以,可以断定,列宁在前期阅读中的理论思维场境的主体运作实为一个他性思想空间。

  其次,黑格尔的巨型思辨哲学逻辑以及列宁开始对它的简单定性判断,以及后来逐步对思辨逻辑体系的接近和理解。这里有原生的黑格尔的思辨学术情境,在列宁的前期摘录中,它们多半处于没有被激活的状态,更不要说再现式地生成黑格尔的原初逻辑情境了。当然,其中也有列宁对这种理论逻辑的另一种激活,但这至多是一种外在的理论成像。只是在列宁的思想发生重大转换后,列宁才开始真正激活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情境,并通过它达到对马克思哲学语境的重新认知和激活。我以为,不能简单地说列宁最终已经完全重合性地把握了黑格尔哲学。在这一点上,我们会看到由于不同的认知构架,列宁的思想中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理论构境。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建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列宁对它的理解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是列宁已经接受和理解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可以确定地说,他在阅读黑格尔哲学之前就已经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了。可是,当后来列宁说,“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列宁全集》第55卷,第151页)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列宁的思想话语情境中存在着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重要深化进程:这个深化不是阿尔都塞式的“认识断裂”,但却表现为一个飞跃式的认识进步。我以为,这种认识进步并不是建立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的直接解读之上的,而是基于对黑格尔哲学逻辑的正确激活和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新构境的理论思考之上的。由此,列宁进入了马克思哲学之思的另一个更高的思考层面。

  三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下面再来看一下在列宁“伯尔尼笔记”中,他的哲学认识发展的基本进程:

  在列宁最初开始阅读黑格尔哲学的第一个阶段中,他所建构的一个研究性的阅读空间存在着最基本的两个重要的话语线索:一是作为历史文本形态的黑格尔哲学逻辑,它存在于未被激活的《逻辑学》、《小逻辑》、《哲学史讲演录》和《历史哲学讲演录》之中;二是列宁已经理解并认同为自己理论逻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念。

  在第二个话语线索之中,列宁又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颠倒”作为自己的主要理论参照系,进而批判性地阅读黑格尔哲学和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列宁的这一话语线索又隐匿着多重逻辑思考支点: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问题,关于这一点,列宁开始的理解实际上只是一种外在的他性理论镜像。二是列宁关于哲学唯物主义的理解镜像,这主要由费尔巴哈、狄慈根的哲学文本以及普列汉诺夫的误认性诠释构成。这里的关键逻辑支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和外部自然界。它成为列宁前期阅读中颠倒黑格尔的一个重要透视点。

  当这两种话语线索在列宁的前期阅读中发生解释学意义上的关联时,列宁并非打算现象学式地进入黑格尔哲学,即在黑格尔所设定的理论逻辑构件之上重建绝对观念之思境。因此,列宁一开始就是以从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立场拒斥黑格尔哲学逻辑总体的合法性为前提的;他从来没有要获得一个完整的黑格尔哲学语境的想法。这也就是说,列宁与黑格尔的相遇是建立在一种总体否定性之上的解构活动:列宁面对黑格尔哲学,只是想从这种解构了的唯心主义废墟中选取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用的辩证法成份,后来他称之为辩证法的要素。这样,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最初的定性判断是,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神和上帝的观念)是胡说。他并没有意识到黑格尔哲学逻辑中的真正秘密。在这一证伪性的话语相交中,在列宁前期阅读的逻辑运思空间中根本没有黑格尔哲学之境被激活和完整建构的任何理沦可能性。所以,我们看到列宁所关注和选摘出的黑格尔哲学观点,常常是从一定的逻辑语境碎裂中获得的非激活的理论要点,并且,再经过列宁的唯物主义颠倒,其思想观念原有的系统质已经不复存在,而且部分内容即使是在列宁的思考逻辑之中也无法重新确立起来。我认为,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前期阅读,总体上是在一种外在的他性镜像支配下发生的并不成功的思想实验,这是一种封闭式的理论回路中发生的假性阅读。因为,如果黑格尔哲学的总体理论逻辑不在场,如何谈得到对其辩证法思想的真正获得?

上一篇:摘 要:主体间的互信是当代关系构建的重要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