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提要:克服形而上学,开启出存在-思想的非形而(4)

2013-11-03 01:01
导读:在海德格尔看来,当柏拉图把在场的基本特征思为δα[相]εδο[外观],亚里士多德思为υργεια[实现]时,通过Φσι、Λγο 、λθεια、Χρευ、Μορα等希

  在海德格尔看来,当柏拉图把在场的基本特征思为ἰδέα[相]εἶδος[外观],亚里士多德思为ἐυέργεια[实现]时,通过Φύσις、Λόγος 、Άλήθεια、Χρεώυ、Μοῖρα等希腊语词得到思考的存在的原始意义仍被很好的保存下来,尽管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在场的特征已经开始退隐,存在的历史已经开始发生蜕变,然而,当罗马人用actualitas[现实性]来翻译ἐυέργεια[实现]时,希腊思想对存在的原始意义的思考就被掩埋起来了,海德格尔说:“在作为实现(ἐυέργεια)的存在之命运中,决定性的转折就在于这种向现实性(actualitas)的过渡。”(同上,第394页)从此,存在的在场特征只能隐匿在现实性、实事性、客观性、对象性、表象性中了。

  三 思想的第二个开端的开启
  海德格尔说:“纵观整个哲学史,柏拉图的思想以有所变化的形态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尼采把他自己的哲学标示为颠倒了的柏拉图主义。随着这一已经由卡尔·马克思完成了的对形而上学的颠倒,哲学达到了最极端的可能性。哲学进入其终结阶段了。”(《海德格尔选集》下卷,第1244页)而哲学进入终结的外在标志则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胜利,海德格尔认为,早在希腊哲学时代,科学就在由哲学开启出来的视界内发展,随着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确立了自己的独立性,与此同时哲学各领域的科学化,就意味着哲学的完成。

  作为存在历史的形而上学的完成和终结同时也预示了作为存在历史的非形而上学思想的开端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规定了我们思想的任务,在海德格尔看来,如果思想的任务已不再是“存在与时间”的标题所揭示的事情,而是澄明和在场性,那么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放弃对以往关于思的事情的规定之思。

  通过克服形而上学,开启出思想的“另外一个开端”,就成为海德格尔“转向”之后运思的目标。为了迎接思想的第二个开端的到来,海德格尔首先要做的就是寻获一种能够表达非形而上学存在之思的非形而上学的语言,亦即“道说”的可能性;然后则是运用这种非形而上学的语言揭示出当代欧洲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以及指明现代科技的绝对统治内在地蕴含着巨大的危险,从而为思想的第二个开端的到来开辟道路。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⑴ 诗人荷尔德林

  为了超越形而上学的语言,海德格尔选择了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看来,“诗人思入那由存在之澄明所决定的处所。作为自我完成的西方形而上学之领域,存在之澄明已达乎其印记。荷尔德林的运思之诗也一起给这一诗性的思之领域打上了烙印。……荷尔德林所达到的处所乃是存在的敞开状态,这个敞开状态本身属于存在之命运,并且从存在之命运而来才为诗人所思。”(海德格尔,2004年,《林中路》,第285页)也就是说,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的诗思入了存在的真理之中了,从而成为寻求经验存在之真理的非形而上学之思的最好的处所。

  荷尔德林对海德格尔来说,毋宁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诗人。在他看来,“荷尔德林的诗蕴含着诗的规定性而特别地诗化了诗的本质。……荷尔德林在一种别具一格的意义上乃是诗人的诗人。”(海德格尔,2004年,《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36页)对海德格尔而言,荷尔德林在他的诗中不仅仅回答了本质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荷尔德林沉思了现时代人类精神上的“贫乏”。他引用荷尔德林的诗说,当今时代乃是“诸神逃遁”、“精神匮乏”的时代,海德格尔-荷尔德林主张,只有栖居于诸神的庇护之中,在期待诸神降临的过程中,终有一死者才是历史性的,也就是成为人。

  对海德格尔来说,荷尔德林之所以属于思想的另一个开端,一方面是因为他经验了作诗是对什么是神圣的命名,而什么是神圣就根植于这另一个开端中。然而,诗人并不能直接地命名神圣,而神圣也并不直接地自我允诺给诗人。神圣自我聚集为一道亮光,神以这种方式前来与人照面,只有神直接地降临在人面前,诗人才能命名神圣。所以,在海德格尔看来,“诗人本身处于诸神与民族之间。诗人是被抛出在外者——处于那个‘之间’(Zwischen),即诸神与人类之间。但只有并且首先在这个‘之间’中才能决定,人是谁以及人把他的此在安居于何处。‘人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上’。”(同上,第52页)另一方面是因为荷尔德林经验了自然就是神圣,他在《如当节日的时候……》中咏到:“因为自然本身,比季节更古老,并且逾越东、西方的诸神”。(同上,第56页)神圣乃是自然之本质。据孙周兴分析,“自然”乃是神圣的“显”,“显”的过程即是“破晓”、“苏醒”,“显”才有了“光”,才照亮了万物,让万物涌现成其所是,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自然”是“创造一切者”,也包括“诸神”。(孙周兴,第200页)

  如果正如诗人所咏唱的,人来自于自然/神圣的滋养,那么人就获得了一个新的栖居之地,这个家乡将作为存在本身的近邻,作为真理的一个寓所。荷尔德林在《日耳曼尼亚》中说,众神已经不在,他们的日子已经变得暗淡,他们的庙宇和神像也开始荒芜。虽然众神不可能再被召回,但诗人仍然期待着神圣在将来的某一天新的光临。诗人的返乡实际上就是他所期待的在通报中迎接神圣的出现,只是这时的诸神还在遥远的他乡,他希望日耳曼人栖居的地方将成为众神在另外某一天降临的大地。因此,荷尔德林不仅仅是正在消逝着的诸神的诗人,而且也是恭迎新的诸神将要来临的诗人。对海德格尔而言,如果希腊神庙是天空、大地、终有一死者、众神的聚集,那么,荷尔德林对神圣的期待,众神新的降临也同样在它的纯一性中开启了大地、天空和终有一死者,在他的诗中回响着希腊神庙的庇护和诉说。所以,海德格尔说:“荷尔德林以诗歌的方式思考了在这样一种存在的本质中最值得追问的东西,这种存在在我们的历史中敞开,但也还经常不断地处于被埋没的状态。”(阿兰·布托,第128页)

  通过对荷尔德林关于栖居与远行,在家与不在家,自然与神圣的颂歌的阐释,海德格尔意图再一次指明存在的遮蔽和敞开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在与荷尔德林的对话中,从荷尔德林的诗歌中,海德格尔发现并获得了表达存在思想的另外一种非形而上学的语言。

  ⑵ 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对海德格尔而言,尼采的话“上帝死了”“说的是二千年来的西方历史的命运”(海德格尔,2004年,第227页),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西方形而上学历史的虚无主义本质。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无疑是对超感性世界的废黜,海德格尔说:“自柏拉图以来,更确切地说,自晚期希腊和基督教对柏拉图哲学的解释以来,这一超感性领域就被当作真实的和真正现实的世界了。”(同上,第231页)相对于尘世的、易变的、不牢靠的、完全表面化的、非现实的感性世界,超感性世界显然就是形而上学的世界,尼采通过打倒上帝来废黜这个超感性的形而上学的世界,上帝死了,也就是说,曾经被看作是一切现实有效的现实性的超感性世界的超感性根据已经不再是现实的了,代之而起的是强力意志,被经验和接受为现实的现实性,也就是存在者的存在。海德格尔说:“借此,作为现代人的本质之居所的自我意识完成了它的最后一步。”(同上,第264页)形而上学从在场、存在者、根据、一般主体、我思、表象、绝对主体、自我意识、强力意志,一路走来,发挥殆尽了它的一切内在可能性,最终走向了它的终点。然而,有待解决的问题是,尼采对最高价值的这种废黜是否就终结于完全的无意义状态?是否意味着以往的一切价值,在尼采的话“上帝死了”面前一律都失去任何价值,沦为虚无?没有诸神的世界,人在何处安家?

上一篇:【摘 要】重新翻开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