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提要]; 在王学中,“无善无恶”之说有两义:一(5)

2013-11-18 01:06
导读:程子曰“无妄之谓诚”——无妄亦无诚。(《学言》上,页17。) “性即理也”——理无定理,理亦无理。(《学言》中,页12。) 无妄之天理,是本体上

程子曰“无妄之谓诚”——无妄亦无诚。(《学言》上,页17。)

“性即理也”——理无定理,理亦无理。(《学言》中,页12。)

无妄之天理,是本体上之存有。但是,待“尽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时,则也无诚可言、无理可指。这是境界之“无”。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一诗句差可比况此中意思:“真意”可指无妄之天理,“忘言”可指“无诚”、“无理”之境界。

儒家讲虚、无,只就境界言。蕺山说:“禹治水,是极大事功,只是行所无事而已。”(《学言》上,页21。)[13]“行所无事”,并非无所事事。这是儒家与释、道的不同处。然单就境界论,又与彼家相通。蕺山尝用《庄子》中颜回坐忘的寓言来比拟儒家无善无恶的虚无之境,称“庄子寓言,亦表其实”。(《周易古文抄》,《益》卦六二爻注。《全书》卷33,页24。)玄学家以无为本,蕺山也仿其语形容儒者境界,说“非惟得意而忘言,抑亦冥心而忘象,则君子体道之极功也”。(《周易古文抄》,《系辞》注语。《全书》卷34,页19。)周海门曾说:“维世范俗,以为善去恶为堤防。而尽性知天,必无善无恶为究竟。无善无恶,即为善去恶而无迹;而为善去恶,悟无善无恶而始真。教本相通不相悖,语可相济难相非。”(《九解》,《明儒学案》卷36。《黄宗羲全集》第8册,页122。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下同。)蕺山所言与海门之说可谓后先呼应,别无二致。

无善无恶之境是心灵获得自由的境界,因而也是乐的境界。有人疑蕺山“拘谨”,或悯其“太清苦”,[14]其实,蕺山也有洒落、乐易的一面。他称道王心斋的《乐学歌》颇足发明孔颜之乐(参《学言》上,页13。),并自道学中之乐说:“一日二日不放过,即此一日二日便是圣人。以此积累渐深,不忍抛弃前功,自然歇手不得。明无人非,幽无鬼责。达则共由,穷则独善。何等浩落,何等坦荡!虽有至乐,弗与易也。(《师说》,《祝月隐先生遗集》卷4,页13。《适园丛书》本。下同。)他描绘学臻于成时的从容气象说:“优焉游焉,弗劳以扰也;餍焉饫焉,弗艰以苦也。瞬存而息养,人尽而天随,日有孳孳,不知年岁之不足也。”(《证学杂解》二十一,《全书》卷6,页10。)可见,蕺山对深湛无待的境界之乐感受极切。心无挂碍,自然洒落。晚年在致其高弟祝开美的信中说:“静观造物之妙,化育流行,傍花随柳,惟我适意而已。”(《答开美四》,《全书》卷19,页56。)这煞有风沂舞雩的曾点气象。

蕺山一方面反复指点无善无恶之境,也不讳言境界之乐;一方面又强调工夫纯熟后方有此境。他说:“学焉而后不学之知无不知,虑焉而后不虑之能无不能。”(《学言》上,页2。)又说:“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亦必由择执纯熟来,才有此意。”(《师说》,《祝月隐先生遗集》卷4,页15。)否则,即是“绝类离群,妄希神化”。(《周易古文抄》,《升》卦六五爻注。《全书》卷33,页32。)《刘子全书》中讲戒慎恐惧的慎独工夫最为精切详备,这样,蕺山就在强调下学与指点上达之间保持了合理的平衡,所以虽言无善无恶,但无虚荡之嫌。这是他与龙溪等人的真正分歧所在。

蕺山个人的为学历程,便是其思想的最好见证。其子刘汋说:“先君子盛年用工,过于严毅。平居斋庄端肃,见之者不寒而栗。及晚年,造履益醇,涵养益粹,又如坐春风中,不觉浃于肌肤之深也。”(《年谱》下,《全书》卷40下,页51~52。)蕺山晚年所造,实已逼近无善无恶之境。绝粒之际,“胸中浑无一事,浩然与天地同流”。(同上,页48。)其《绝命辞》也颇能透显此中消息:“留此旬日死,少存匡济意。决此一朝死,了我平生事。慷慨与从容,何难亦何易。”(同上,页47。)致命遂志,何等慷慨,何等艰难!然蕺山蹈之,从容流易,如“了我平生事”一般。近世章太炎也认为蕺山所造已接近“无我”之境。(参《与徐仲荪书》,《》1993年第1期。)而黄梨洲称其师“从严毅清苦之中,发为光风霁月”,可谓点睛之语。(《行状》,《全书》卷39,页36。);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四 不可因蕺山有指摘无善无恶的言论便否认其有无善无恶思想之实;

上文根据阳明无善无恶说的本义,对蕺山思想进行了考察,发现蕺山的确具有阳明意义上的无善无恶思想。但是,众所周知,蕺山也发过不少批评无善无恶之说的言论。如何看待此,是深入了解蕺山思想的关键之一。

明代后期,王学末流之弊在浙东表现得尤为明显。或离笃实践履而希羡妙境,或不事消欲而冒认。阳明以良知教挽圣学于词章训诂之中,蕺山称其“一时唤醒沉迷,如长夜之旦”。(《证学杂解》二十五,《全书》卷6,页13。)但同时又对其末流之弊痛惜不已,说:“今天下争言良知矣,及其弊也,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超洁者荡之以玄虚,而夷良于贼。”(同上,页14。)黄梨洲也说:“风俗颓弊,浙中为尤甚。大率习为软美之态,依阿之言,而以不分是非、不辨曲直为得计,不复知有忠义名节之可贵。”(《行状》,《全书》卷39,页45。)这真的是“无善无恶”了。于是有东林之学,起而排之,并疑阳明“以无善无恶,扫却为善去恶矣”[15],认为末流之弊是阳明无善无恶说导致的结果。当时之大儒如许敬菴、冯少墟等也龈龈辨之不遗余力。蕺山与东林人士过从颇密,并师许敬菴、友冯少墟。处在此种现实背景下,蕺山难免会对无善无恶这样的说法产生某种忌讳,以致非难。并进而牵及阳明,怀疑末流之弊“亦新建之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有以启之”。 (《行状》,《全书》卷39,页39。)加之“无善无恶”一语不止有一层含义——既可解为对道德价值之否定,如告子之说;也可解为对性体至善之肯定,如五峰之说;还可解为道德践履纯熟后心体妙用之无滞,如龙溪、海门之说——的确易启争议。因而,如果出现既主张无善无恶,同时又反对无善无恶这种情况——主张此种意义上的无善无恶,反对彼种意义上的无善无恶——也就并非不可思议了。

蕺山的情形正是如此。王学末流“不分是非,不辨曲直”,把阳明的无善无恶说抹上一层不光彩的色调,使得在阳明那里本来是胜义的“无善无恶”滑转为劣义的无善无恶,甚至使此说成了放僻邪逸、恣意妄为的依据。蕺山对此深恶痛绝,于是在现实刺激下发了一些指摘无善无恶说的言论。但是,由于蕺山的诚意学与阳明的良知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且蕺山是造诣深微的儒者,对阳明无善无恶说的实质、本然之义理,不可能无所心得,因而,虽然有批评,但其思想中又有阳明无善无恶说之实。不过,蕺山因痛恨末流之弊而牵连到阳明无善无恶说,对其加以指摘,这便有“择焉而不精”之嫌。阳明当时若避开易启争议的“无善无恶”这一字面,改用其他语辞来表达同一意思,比如说,改用蕺山自己常用的“不思不虑”、“虚”、“无”这些词句,也许会更好些(其实并不见得好多少),但不能因此就可以保证末流之弊不再出现。下面即对蕺山指摘无善无恶说的具有代表性的言论作一,以见其指摘未能切中阳明的本义。

上一篇:(提要) 虽然蕺山对格物致知有充分的论述,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