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 迄今为止,人们往往把《巴黎手稿(10)

2014-03-14 01:00
导读:(2)交往异化理论为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为什么在异化劳动之后,又去构建了交往异化理论?其根本原因在于

  (2)交往异化理论为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为什么在异化劳动之后,又去构建了交往异化理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光靠异化劳动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关系。正是通过对交往异化理论的建构,马克思才进入到了对市民社会的深层分析,从而为他获得“社会”概念以及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

  (3)交往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广松曾提出过一个著名命题:“从异化论到物象化论”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飞跃,并认为这一飞跃发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但是,由于物象化论本质上是对人与人社会关系颠倒状况的说明,而交往异化所表达的恰恰是这一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物象化论已经出现在《穆勒评注》当中。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从异化论到物象化论”这一命题本身没有问题的话,那么所谓的“飞跃”(广松)或者说“断裂”(阿尔都塞)应该发生在《巴黎手稿》的写作过程当中,具体说来就是在《穆勒评注》当中。

  注释:
  ①Karl Marx, Aus James Mill: léments d' économie politique, in: Karl Marx/Rriedrich Engels Exzerpte und Notizen 1843 bis Januar 1845, Text, MEGA IV-2, Dietz Verlag Berlin, 1981. (以下简称MEGA②Ⅳ-2)我国通常将其称之为《穆勒笔记》,但是相对于其他《经济学笔记》而言,马克思在《穆勒笔记》中所做的工作已经远远超过了摘录的范围,其中已经包含了对自己思想的系统阐发,因此我将模仿日本的通行叫法,称其为《穆勒评注》。关于《穆勒评注》的引用,我主要依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但在引用时,对其中的很多译文都作了修改。另外,以后在引用时将直接以“MEGA②Ⅳ-2、单行本”的方式在正文中标出。

  ②Karl Marx, 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in: MEGA②Ⅰ-2, Dietz Verlag Berlin, 198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手稿》的引用我将采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的译文,但对有些译文做了改动。以后在引用时采取“MEGA②Ⅰ-2、《全集》第二版,第3卷”的方式在正文中直接标出。

  ③在我国,除了张一兵教授等少数学者之外,很少有人在这一高度上关注和系统研究《穆勒评注》。尽管我跟张教授在《巴黎手稿》写作顺序的判断上并不一致,但是张教授的《回到马克思》无疑是我国研究《穆勒评注》的重要文献,该书为本篇论文的写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动力。

  ④《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

  ⑤参照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第一章第三节“异化论的扬弃与物象化论”,岩波书店,1983年。广松对马克思早期异化论的研究成果还反映在他的其他著作,即《马克思主义的成立过程》(1968年,至诚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1969年,劲草书房)、《青年马克思论》(平凡社、1971年)、《唯物史观的原像》(三一书房,新书版,1971年)之中。

  ⑥马克思本人在《手稿》中对第一个异化规定的叫法并不统一,分别有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人同自然界、人同物象相异化等三种叫法。按照日本学者望月清司的分析,这三种叫法是有差别的。参照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第一章,岩波书店,1973年。

  ⑦唐正东教授也认为马克思在《第一手稿》的最后“实际上是写不下去了”(《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79页)。不过,他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与本文的理由并不相同,他认为是马克思当时没有阅读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著作所致。

  ⑧单行本将Gattungsgenuβ译成了“类精神”,这显然是延续了MEGA②(1932年)将Genuβ判读为Geist的错误,但MEGA②Ⅳ-2(1981年)对此已经做了更正,可是不知为什么人民出版社的单行本(2000年)却没有根据MEGA②进行校正。另外,单行本将Gemeinwesen译为“社会联系”,但德文原义为共同体、共同存在(本质)、共同存在性,从后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我以为还是将其译为共同存在性或共同本质为好。

  ⑨张盾教授最近撰文讨论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承认理论与《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理论之间的关系,很富有启发性。读者请参照张盾:“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中的‘承认’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和《现代哲学》本期刊登的论文:“交往的异化:马克思《姆勒评注》中的‘承认’问题”。

  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

  (11)单行本将exclusiver Besitzer翻译为“特殊的占有者”,这一翻译没有显示出私人所有的排他的本性;另外单行本将Persnlichkeit译为个性,我以为还是译为“人格性”为好。

  (12)此处译文有改动。原译文“交换或物物交换是社会行为、类的行为、共同存在性、社会交往和人在私人所有范围内的联合”似有误,意思也不通。因为“交换或物物交换”不可能是“社会行为、类的行为、共同存在性、社会交往”,它们只能是私有制前提下被异化了的“社会行为、类的行为、共同存在性、社会交往”。

  (13)参照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82-199节,范杨、张启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14)从整个《巴黎手稿》来看。马克思的确经历了“异化劳动→市民社会→劳动和社会”这一思考过程。这一方面表明,马克思是逐渐地接近唯物史观的;另一方面也表明,拉宾、罗扬和日本学者有关《巴黎手稿》写作顺序的文献学推测,即“《第一手稿》→《穆勒评注》→《第二手稿》和《第三手稿》”是可行的。

  (15)卢森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发展概论》,方刚、杨慧廉、郭从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8年。

  (16)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52页、157页。另外该书第三章和第四章“马克思与赫斯的社会主义(上)(下)”详细讨论了赫斯与费尔巴哈、赫斯与马克思的关系,是我国研究赫斯与马克思关系的重要文献。

  (17)广松涉:《马克思主义的成立过程》(1968年,至诚堂),《广松涉著作集》(岩波书店)版,第299页。广松在早期的这本名著中,曾专门撰文强调赫斯对早期马克思思想形成的意义,甚至用赫斯来解读马克思的《手稿》,把《手稿》降低到赫斯的《论货币的本质》和《行动的哲学》的水平上。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广松是从“从异化论到物象化论”的飞跃这一问题意识出发的,如果让马克思在《手稿》中就超越赫斯和马克思本人的《德法年鉴》,对于将“飞跃”设定在《形态》的广松来说是不利的,这也就决定了广松必须将《手稿》纳入赫斯的影响之下。但是,广松到了晚年曾对自己早期的观点进行反省,认为当时对赫斯的评价过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成立过程》,“选书版的后记”,《广松涉著作集》(岩波书店)版,第588页)。

上一篇:根据通常的描述,维特根斯坦对维也纳学派思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