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信贷关系中,不是货币被人取消,而是人本身变成货币,或者是货币和人并为一体。人的个性本身、人的道德本身既成了买卖的物品,又成了货币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构成货币灵魂的物质、躯体的,是我自己的人格存在(persnliches Dasein)、我的肉体和血液、我的社会美德和声誉,而不是货币、纸币。信贷不再把货币价值放在货币中,而是把它放在人的肉体和人的心灵中。”(MEGA②Ⅳ-2, S. 451. 单行本,第169页)
也就是说,信贷中用来交换的是人格本身。我们知道,自从奴隶制和封建制被废除以来,文明社会虽然对物物交换予以了鼓励,但对人格本身的买卖则是严令禁止的。康德曾在《道德形而上学》一书中把事物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格(Person),一类是物象(Sache,又译为物件)。人格是目的,不能被转让;而物象则是手段可以用于转让。这是近代哲学对人格的基本理解,也是《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中所宣扬的基本理念。文明社会之所以禁止器官买卖、堕胎,以及人们对行政领域的权钱交易和娱乐圈中的性交易持鄙夷态度,都是基于这一人格尊严公理。马克思深谙这一传统,自然会对信贷业中的人格交易无法忍受,更何况他连对“身外之物”的交换都持否定态度。因此,同“身外之物”的交换相比,“身上之物”的交换是一种“更加卑劣的和极端的自我异化,非人化”(MEGA②Ⅳ-2, S. 450. 单行本,第168页)。尽管信贷业和银行业可能是交换手段上的一种进步,但是“虚伪制度内的一切进步和不一贯全都是最大的倒退和始终一贯的卑鄙”。
(3)交换本身就是交往的异化。交往原来是指人格和人格之间复杂多样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但在市民社会中,交往却蜕变为单纯的买卖关系,蜕变为单纯以物为中介的商品交换(Tausch od. Austausch),交往变成交换就是交往的异化。
交往变成了交换,首先会使劳动发生质的变化,劳动将成为“营利劳动”(Erwerbsarbeit)。什么是营利劳动?按照马克思的规定,第一,“营利劳动以及劳动者的产品同劳动者的需要、同他的劳动规定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第二,“通过交换,他的劳动部分地成为收入的来源。这种劳动的目的和它的存在已经不同了。产品是作为价值,作为交换价值,作为等价物来生产的,不再是为了它同生产者直接的个人关系而生产的”(MEGA②Ⅳ-2, S. 455. 单行本,第174页)。由此看来,这一劳动显然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劳动,而是一种达到顶点的异化劳动。但是,同为异化劳动,营利劳动显然与《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是不同的。《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工厂中雇佣劳动的自我异化,而营利劳动则是指商品生产者以营利为目的劳动,它是以交换为前提的,在营利劳动中劳动目的从证明个人存在的“直接的关系”变成了彼此追求交换价值的“非直接的关系”。由此看来,中译本将这一重要的概念译成“谋生劳动”是不妥当的,因为营利劳动的本质在于营利,而谋生劳动则正好相反,其本质在于谋生、必需,二者有本质性差别。
其次,交往变成交换,还会使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颠倒。在私有制的基础上,所谓为他人需要而生产只不过是假象,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拥有”;同样,所谓为了人们的相互补充也只不过是假象,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掠夺”。在交换关系中,私有者关心的只是对方手里的物品,而不是对方的人格需要。你手里的物品才是你满足自己需要的砝码,才是你支配对方的“手段、中介、工具”,才是交往能否实现的“公认的权力”。“因此,我们彼此把自己的产品看作一个人支配另一个人而且也支配自己的权力,这就是说,我们自己的产品顽强地不服从我们自己,它似乎是我们的财产,但事实上我们是它的财产。我们自己被排斥于真正的财产之外,因为我们的财产排斥他人”。对这种人与物之间的颠倒状态,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
“我们彼此进行交谈时所用的唯一可以了解的语言,是我们的彼此发生关系的对象物。我们不懂得人的语言了,而且它已经无效了。……我们彼此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以致这种本质的直接语言在我们看来成了对人类尊严的侮辱,相反,物的价值的异化语言倒成了完全符合于理所当然的、自信的和自我认可的人类尊严的东西”。(MEGA②Ⅳ-2, S. 464. 单行本,第183页)
再次,交往变成交换,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化。在揭示完交换关系中人的劳动异化以及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后,马克思终于可以切入交换关系异化的第三个层次,即人与人的异化。这是交往异化的核心规定。
“(1)我们每个人实际上把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心目中的东西;你为攫取我的物品实际上把自己变成了手段、工具、你自己的物品的生产者。(2)你自己的物品对你来说仅仅是我的物品的感性的外壳,潜在的形式,因为你的生产意味着并表明想谋取我的物品的意图。这样,你为了你自己而在事实上成了你的物品的手段、工具,你的愿望则是你的物品的奴隶,你像奴隶一样从事劳动,目的是为了你所愿望的对象永远不再给你恩赐。”(MEGA②Ⅳ-2, S. 465. 单行本,第183页)
这是一段无需加以解释的清晰文字,它生动地描绘了人在交换中的真实状况:人在交换中贬值,被贬低为自己生产物的价值,“我们彼此的价值就是我们彼此拥有的物品的价值。因此,在我们看来,一个人本身对另一个人来说是某种没有价值的东西”;人与人被物品相互奴役,人在交换中不仅被物品所否定,还被他人所否定;物象与物象的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主宰,而人与人的关系则成为附庸。这与马克思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物象化(Versachlichung)理论是何等地相似!尽管在《穆勒评注》中他并没有使用物象化一词,但已经完整地表述了这一概念的内涵。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虽然把交换看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异化形态,但是并没有对交换采取彻底否定或者说绝对否定的态度,而是把交换看做是交往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因为,如果剥掉交换这一交往异化的外衣,交换所反映的仍然是“人的社会的”交往的内涵。“因此,交换或物物交换是私人所有范围内的人的社会行为、类的行为、共同存在性、社会交往和联合,因而是外部的、外化的类的行为。”(12)(MEGA②Ⅳ-2, S. 454. 单行本,第173页)交换之所以是“外部的、外化的类的行为”,是由私有制造成的。如果消灭私有制这一前提,交换所反映的恰恰是交往的实质,即“人的社会行为、类的行为、共同存在性、社会交往和联合”。在《穆勒评注》的最后,马克思通过“假定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对未来社会的生产进行了展望,这一展望所包括的那四点内容就是在消灭私有制的前提下人的真正的生产和交往状态(单行本,第184页)。